最近阅读了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以一位哲人与一位青年对话的形式,将阿德勒的哲学和心理学理论娓娓道来,通俗易懂。
书中关于人生观
世界观的讨论
与每个人都有关
而且有的观点可能颠覆原有三观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再平常不过了:
父母帮孩子决定本科时应该学的专业,帮孩子联系工作……把孩子的人生与自己进行紧密的捆绑。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对孩子人生横加干涉,无法从成年子女的人生中退出。
这样的结果是,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活的很累。看似是父爱如山,其实是没有分清楚哪些是孩子的人生课题,哪些是自己的人生课题。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8206/01ef37684573f915.jpeg)
要从别人期待的枷锁中解脱出来,首先要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人生课题,哪些是别人的人生课题。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这是阿德勒给出的具体的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别人怎么看你,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而你为自己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才是你自己的课题。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过于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就会按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当中。而事实上,你永远无法满足每一个人对你的期待。
原因论与目的论
原因论与目的论,在解释现状时存在很大的差异。
“原因论
“不幸的人之所以过的这么惨,都是因为原生家庭,因为他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中,太可怜了,但是除了安慰,无能为力,没有办法帮助他。”
弗洛伊德认为,“一切结果之前都先有原因”,也就是说,所有人的现在,都由过去决定,过分强调童年经验,强调原生家庭的影响。
这就陷入了“决定论”或者说是“宿命论”,一味的关注过去的原因,用原因解释事物,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全部都由过去决定,根本无法改变。
“目的论
阿德勒持不同的看法。阿德勒认为,人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都是自我妨碍、自我设限的结果。
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
自我妨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像学生在考试之前不努力学习而四处游玩或声称身体不适,其实这个时候个体很可能在进行自我妨碍。
虽然目的论不见得能解释万事万物,但是总比原因论要好,它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更加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8206/6646b66c3c7e048b.jpeg)
一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
一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大部分的烦恼来自于社会比较(攀比)。当然社会比较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没有比较,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但是过多的社会比较,就会让人陷入痛苦的境地,比如当你很努力超越,但是即使用尽全力也没有达到希望的结果时,就会陷入沮丧、自卑、自我否定的情绪当中。
所有的烦恼,来自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假设世界上只剩下你一个人,那么所有你现在拥有的绝大多数的烦恼,都将不复存在。
不要以取悦他人为人生目标。取悦所有人,注定了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牺牲自己来讨好他人,是一种病态模式。选择自由,选择不惧他人讨厌,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的道路。
不要害怕被人讨厌,本书的标题是《被讨厌的勇气》,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人生的意义何在?
人类生而就是追求意义的。每个人都希望成为有序世界中有意义的个体。如果没有意义,人与咸鱼没有区别。
阿德勒认为,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你认为自己活的有意义,那就足够。此外,他给人们指出了通往幸福的道路:他者贡献,他者信赖和自我接纳。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8206/7a88b940a54086f2.jpeg)
“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指的是为他人,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只要自己心中有他者贡献,就一定能够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
本书中的他者贡献,是指你自身的感觉和想法,而不是“他者”的想法和看法。如果依赖“他者”的想法和评价,那就陷入了前文说的他人的课题中,失去了自由。
正如黄教主所言,“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当我们发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才具备自主与自由的勇气。
“他者信赖
他者信赖是不附加任何条件地相信他人,是无条件地相信。
这里的依赖,有点类似恋爱中的关系,与在一段关系中受到伤害,是否还会继续相信爱情一样。
在人际关系中,当付出的信赖遭遇背叛,仍然有信赖他人的勇气与能力,而不是走入“他者即敌人”的生活方式。
“接纳自己、甘于平凡的勇气
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大多数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是一个平凡人,无法改变世界,原谅自己偶尔的“做不到”。
接纳自己,不是随波逐流,不是放任不管,接纳意味着清明宽容地关注我们的能力和局限性,知道哪些是自己“能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而不是任由恐惧感所生的情节妄想封闭我们的生活。
“此时此刻,活在当下
阿德勒的哲学强调当下的意义,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不要总是活在过去,也不要活在未来。
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不如把强烈的聚光灯打向“此时此刻”。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8206/c92888be0ffc64e3.jpeg)
“未来没有任何意义
每一刹那都是一种完结。这种提法,也是非常震撼人心的。
当我们认为人生是有其特定的目的,在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奔往一个又一个的目的,而忽略沿途的风景。
阿德勒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视角,人生根本没有所谓的目的,人生只是一个过程,由一个个的瞬间组成的过程。唯有过好当下,过好每一个瞬间。
“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
当你的价值观,信念发生改变时,你看所有的事物的眼光都会发生改变。
▼ ▼ ▼
读完整本书,你会发现,世界原来真的很简单。人生也是如此。
总之,强烈推荐这本书,自我疗愈效果极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