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家学渊源”固然是有耳濡目染的肥沃土壤,然而,家学得以流传,并不能寄望于“老子英雄儿好汉”的定律。家学所传当然包括学识技艺,然而更重要的应该是气度与精神,儿孙要有知家学、承家学、传家学的使命感,家学方有可能代代相传。
司马迁是我国杰出的史学家,在谈到他的成就时,我们也必提及其父司马谈为西汉太史令,以言其家学深厚对他的滋养之功,这也印证了家学沃土育苗的作用。但是,谈到司马谈,就不得不说说家学的传承意识。“司马氏远祖世守天官,世典周室,但从春秋时司马氏去周适晋,失其守而中衰四百余年,史官文化的家学实已不传。”(《文史风景线·史圣司马迁》)四百多年了,家学沃土早已随风扬尘了,根本不能为司马谈的成长成才提供实际意义上的滋养。然而司马谈“初为太史丞,元封三年至元封六年之间升为太史令,供职京师”,他依然是以史学家的身份名传后世的,这就不得不让人在感叹家学渊源的影响之强之外,更加震撼于司马谈重振家学的意志之坚!我们听过“家道中落”,却很少听说“家道中兴”,因为这是很难的,司马谈重振家学,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先祖给他的除了“世守天官”的过往云烟之外,别无其他,但是他恰恰就是放不下这一缕云烟,誓要将它幻成满天彩霞。他“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孜孜以求,终有所成,正是对史官家学的念念不忘,才有了这振聋发聩的回响。
所有的中兴者,都必有一颗赤子之心。振兴家族的使命感镌刻在他的灵魂中,即便已无寸土可守、寸弓可用,但只要心中的责任不倒、鸿志不灭,他依然可以再造良弓,开疆拓土!世间所有令人艳羡的成功都不是倏忽而至的,必是初心不忘,方有回响,必是草蛇灰线,伏笔千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