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婚姻育儿读书
我们把真爱看错了,反说它欺骗我们

我们把真爱看错了,反说它欺骗我们

作者: 蜗牛晴的杂货铺 | 来源:发表于2017-08-05 10:04 被阅读28次

“从表面上看,溺爱仿佛有那么一种伟大的味道。因为从现象上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实际上,溺爱源自于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限制地给予自己。”

                                                                                                                                     ——《为何家会伤人》

咨询师荣伟玲认为:溺爱其实是父母“内在小孩”的对外投射。即:将自己的感觉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而看不见,甚至是选择忽视孩子的感受。

溺爱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包办型溺爱,二是纵容型溺爱。

包办型溺爱: 就是指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操办好了,孩子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就可以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只需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纵容型溺爱:比较容易出现在爷爷奶奶辈身上,即只要自己有,儿孙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无条件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哪怕不合理。

包办型溺爱容易导致的问题是:孩子离开父母就无所适从;或者是活了大半辈子猛的发现:自己竟不知为何而活?纵容型溺爱容易导致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养出温室里的花朵,一旦出了这个温室,基本上就不能活。

伟大的教育学家蒙特利梭认为,每个孩子降生到这个世上都带有自己的“精神胚胎”。而包办型溺爱则是发展“精神胚胎”最大的阻碍。有多少父母都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帕翠丝·埃文斯在他的著作《不要用爱控制我》举了一个包办型溺爱的典型例子:

一对母女来到了冰淇淋店,她们看着玻璃柜里各种各样的冰淇淋。

妈妈问女儿:“你要那种口味的冰淇淋?”

女儿说:“香草味。”

妈妈提醒:“有巧克力的。”

“不,我想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吃一点。”

“不,我就要吃香草味的!”

“你怎么会要香草味的呢?你明明喜欢巧克力味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这孩子真是奇怪……”

《欢乐颂》中关关妈妈就是典型的“包办型”溺爱

从以上的对话不难发现,这对母女虽同处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但根本不在同一“频道”上。

这位母亲不明白,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个“内在父母”和一个“内在孩子”。小时候的想法不被满足,这个“内在孩子”就会一直停留在我们体内,等待机会让他成长。这位母亲如此坚持女儿喜欢吃巧克力味的冰淇淋,只不过是她潜意识里想要满足的,是自己体内的“内在孩子”罢了。

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那个人。人只有在为自己而活时,内在的精神胚胎才会觉醒,才是最有力量的。实际上,不管是包办型还是纵容型溺爱孩子的父母,都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却把这种行为披上“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使得这种行为多么地合情合理,多么地不可指责。

有些父母可能会觉得委屈,会觉得:“只是因为我太爱我的孩子了。”

不是的。你爱的只是你自己。

我觉得《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真爱。

不只是亲子关系,包括之前出的一系列新闻:打着“真爱”的名义,却因为表白不成功而割腕自杀、因为偶像结婚了而一死了之等等,其实都是最自私、最软弱的表现。这种偏激的行为无非是想让对方注意到自己,希望对方能看到自己的感受。然而这绝对不是爱,更不是真爱,以威胁作为手段的情感,怎么能称得上是“真爱”呢?

那么,什么才是真爱呢?

是看到对方的真实感受,发现对方的真实需要,并帮助对方实现他的需要,这就是真爱。

密不透风的爱,只会让对方觉得窒息,这种爱过于沉重,而其根源,源于施爱者的自私。比如:父母接受不了孩子离开自己;恋人接受不了另一半有自己的隐私空间。

要解决也很简单:那就是拥有自己的生活,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就像网上已经传烂的那句话一样: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图片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把真爱看错了,反说它欺骗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lv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