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 分享文章
我是“晋亨·蓝振的爸爸”,让我们一起精进、共同成长。II 欢迎转载,转载前请注明“来自简书·晋亨蓝振的爸爸”
话说,作为一个“业余”的写作者,我并没有参加过任何的写作培训,但是出于兴趣(着魔的那种),我还是会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写一写、画一画。当然,作为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人来说,如果只是埋头写作,没有得到外界的认可,这样的“兴趣”一定会被磨灭掉。
说来也很幸运,我在2020年的最后天(12月31日)开始尝试写“知乎”,一个月内有两篇文章获得知乎管家标记为“热门内容”,点赞量和收藏量都双双破千。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发现“写作”原来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可方式,有了这层认可,“写作”这门兴趣也随着被一股来自内在的动力所持续输出和支撑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55045/6ccc8cafc072bbd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55045/50b0845f1c9fc0a9.jpg)
随着而来的,每天都有30个左右的新增粉丝的关注,目前粉丝已经破千。
而头条号的内容创作,也颇为丰收,短短半个月时间,“展现量”累计超过600万,有效阅读超过50万,也因此获得了头条号某领域排名第一的MCN发出加入矩阵的邀请函。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55045/378e32c4da1de1e9.jpg)
谈谈我对“写作”的看法
写作是一件幸福的事,特别是对于如今那么浮躁的社会而言,它可以安静的倾听自己的内心,并忠于自己的内心,不管这个内心是焦虑的、稳重的、开心的、还是难过的。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
“不幸的是,所有人都毫无疑问没有自己想象的或者想要成为的好。每个人都有阴暗面,而且在清醒的时候呈现得越少,那一面就越黑、越浓”。
我非常认可荣格的说法,如果说我为什么对写作那么的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我董事之后那些五味杂陈的生活与想法,想表达却没办法倾述,慢慢发现:只有“写作”可以承载这一切。
美国后现代著名作家多克特罗说道:
写作是一次探险,开始时你什么都不知道,随着探险的展开你慢慢有所了解......写作就像黑夜里在雾中驾车,你只能看到车灯照到的地方,但即使这样你也可以达到目的地......写作是一种社会认可的精神分裂。
回到我们普通的写作者,这何尝不是一次自己“内心”的探险?
“写作”也是一段孤独的创作旅途,与自己对话;
“写作”也是一段三两挚友相伴的谈话过程,你有纸、有笔,还有笔下所诉说的灵魂。
说说我是如何修炼“写作”这门武功的?
我从“有想法写作”到“开始落笔写作”,这段过程足足有5年之久。
并不是因为工作忙、也不是因为写不出东西,主要是没办法“持续”输出自己的想要表达的内容。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
满脑子想到一篇自认为“爆文”的引子,写完之后就没办法继续写第二篇了。再写下去就卡壳,总是想象那些华丽的语句、其实毫无逻辑,狗屁不通。偶尔写出一篇自认为满意的文章,其实在别人看来根本看不懂写的是啥?于是,开始自我怀疑、接着就“战略性”的放弃。
好了,不多废话,说重点。
当我还是一个新手时候,我是如何修炼写作的?
1、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这个可能很多人都知道的,没啥新鲜。但是,能坚持把下来的却没几个。平时你看到的(自我认为非常好的)文章,以自己的理解方式记录下来,这段记录不用很长,100-300个字就可以。
记录的载体可以是手机备忘录、印象笔记、或者笔记本。
记录的时候,别太杂,要学会管理和分类素材库。我是这么认为的:一个人的兴趣和知识舒适区不可能是什么领域都喜欢,不管是精力有限还是知识储备有限。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喜欢1-3个大类目知识就很了不起了。所以,你所管理和分类的素材库,只要分1-3个大类目即可。
比如我很喜欢体育(特别是篮球)、职场、创业领域,我的素材库也就围绕着三大类进行管理和分类。这样,你的素材库看起来就会很舒服,取用的时候也很方便。
素材库里边的素材,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张图片、或者自己录一段语音。
2、原创的精髓在于加工,并非是创新。
这一点认知非常重要,很多写作者一直苦恼的“原创”,潜意识是“内容的创新”,但是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内容创新的红利期早就过去了,哪还有什么“创新”可言?
据一项统计:
2020年上半年中,90%以上的爆文(阅读10万+)都是基于“旧内容”的基础上加工而来的。
但是,“加工”并非“洗稿”。每一篇文章、每一个观点的背后,只要你用心去阅读、尝试去理解背后的深意,每个读者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认知,这就是:输入+输出的良性闭环。
你读取别人好的文章,就是输入模式。转化成为自己的认知,以自己的立即额方式和写作方式再一次迭代(加工),这就是输出模式。
举个例子:
我很喜欢篮球,我也写过很多关于篮球技术领域的内容。但是你想想,篮球技术来来回回就“运球、过人、投篮、跑位、挡拆、防守站位”几个要素,都是大家写了一年又一年的内容,难道我要另辟一个“新的篮球技术”?这不现实,也不可能。但是篮球领域的写手,总计超过十万有余,那么大家都在写着啥呢?还不是围绕这几个要素进行写作、再创作。
又比如,我很喜欢关于创业、特别是社区电商领域。社区电商,来来回回的套路就是那几套,难道非要创新联想到美国总统与社区电商的关系?这不切实际嘛。
每个领域的内容基本是固定的,但是每个人的实践确实独一无二的。“基础+个人实践(或者感知)”就是一套“加工”的理论。比如说到篮球,很多人都说运球很重要,但是我就觉得不一定,要看每个人打的位置,如果是打中锋,你没必要去练运球,而是加强篮板和卡位意识。哎,就有一大波认可这个观点的人。而“篮板和卡位意识”内容也是被成千上万的作者写过,那怎么办?没关系嘛,我自己上场打球的时候,自己的实战经验和他们所说的都会有多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我可以写出“爆点”的依据。
3、“加工”也需要模仿。
对于新人而言,“加工”并非水到渠成,并非你想落笔就能出口成章的。还需要大量的做“模仿”,而“模仿”最好的办法就是“拆解别人好的文章”,这个拆解的过程就是我们做大量“加工”工作的基础。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不断的刷新我们的认知、精进我们的思考、提高我们的词汇量、了解一篇别人可的文章是什么结构组成的......
再举个例子
我在写关于“社区电商”之前,做了大量的“模仿”工作。首先付费进了别人的社群做学习,其次几乎关注了所有我能搜索到的关于“社区电商”的公众号,并对他们的文章进行“拆解”。因为我自己也是从事这个行业,再根据自己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感悟到的知识点进行加工融合,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4、学会反复提问为什么?
这里有一个别人提出的理论:5why分析法
与这个理论类似,就是学会反复提出为什么?(活学活用,来一次“加工”)。
举例:
火箭的直径为什么是3.35米?是因为以前的隧道安全通行的直径长度是3.5米。
隧道的安全通行直径长度为什么是3.5米?是因为火车轨道的宽度决定。
为什么火车轨道的宽度是xx?是因为“古道”都是这个宽度。
为什么“古道”宽度是xx?是因为古代时候战车的宽度。
为什么古代战车的宽度是xx?是因为马屁股的宽度。
你会发现每一个为什么的节点,都是一篇“爆文”的观点。比如《你能想象火箭的直径是取决于古代战车的宽度?》、《天!现代火箭的直径尽是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以此类推!
在反复提问为什么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学习、精进认知的过程。
5、学会“对标”
很多“默默无闻”的写作者有一个认知的误区:我只写我想写的。
但是,反过来想一下:你对一个别人想写的内容兴趣度有多大?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是有差别的,同一个事务,大家的观点可能是褒贬不一。“我想写的”大部分时候是非常“主观”的观点。但是,我们写作,仅仅是为了取悦自己?还是为了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所以,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在不被多数人认可之前,你需要学会“对标”已经被认可的内容。“对标”的过程也是“模仿”的过程,不同于模仿(招式),对标更讲究内功(定位、方向等等)。
可以这么说,“对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写作之路”是长是短、上限是高还是低。
“对标”也是时刻警醒自己:要站在巨人(读者)的肩膀上,不要自嗨!
6、写作关键在于“质”,并非“量”。
很多新人认为:只要我坚持每天都写上个千八百字,一个月后或者三个月后一定有所进步。
但是残酷的事实就是:三个月后,99.99%的新人都被“自己”淘汰了。
记住:“坚持”不是“愚忠保持”。
99.99999%的写作者,都是为了有所收获而选择创作的,这种收获不管是名誉上的还是经济上的,一旦这条件不满足,剩下的就是自嗨或者自我淘汰了。承认这一点并不丢人,丢人的是明明心里有想法却像一个怀揣着脏污的窃贼一样在创作。
所以,新人在创作时候,宁愿一周出一片质量好的文章,也不要每天都写一些只有自己看懂的文章。前期把时间多花在“研究别人”上,不仅不会耽误写作的进度,还能让自己尽快的成长,为在“写作之路”上走得更远。
如何把“质”提上去?回头把上面的5点再仔细看一遍,认真领悟。另外,“质”的核心是“利他”思维。
我是“晋亨蓝振的爸爸”,我们一起精进,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