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薇最近新入职一家金融公司做销售。
上班第一天,经理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觉得,业绩好的销售员,依靠的是过人的销售技能还是积极、正面的心态?”
部门里几乎所有人,都觉得销售技能更重要,认为技能才是决定业绩的因素。
然而,经理却告诉大家:“再好的技巧,不如一个良好的心态!”
我想,这位经理所指的“好心态”,应该就是一股由内而外的自信,而这里就包含着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杜根定律”。
01
1935年11月19日,一个名叫杰克·韦尔奇的男孩儿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萨兰市的一个普通家庭。
由于身材矮小且天生自带口吃,杰克从小便陷入深深的自卑。
值得庆幸的是,杰克有一位好母亲。她不仅没把杰克的口吃当作缺陷,反而能面对现实。
她告诉杰克:坦率地与他人沟通、让别人了解你、最终主宰自己的命运。
母亲给了杰克极大的鼓舞,在成长道路上,杰克树立起了强大的自信。由于对曲棍球的热爱,中学时期的杰克,当上了曲棍球队的队长。
中学毕业后,杰克没能如愿进入哈佛、斯坦福等名校读书,让他一度有些沮丧,然而母亲灌输给他的“面对现实”论,再一次让他振作,而后他发现自己的成绩在校内可以名列前茅,他内心的自信明灯再度点燃,激发了他内在向上的驱动力。尽管成年后的杰克还略带口吃,但他已经不以此为耻了。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CEO1960年他进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后的近三十年,他凭借持续不断的忘我工作、独创的管理方法以及过人的耐力和包容,最终成为美国通用电气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及CEO。
其实,在杰克的故事里暗含着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原理——杜根定律。
杜根定律,最早由美国橄榄球联合会前主席D.杜根提出。他曾说:强者未必是胜利者,但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
也就是说,只要你心怀希望,始终保有信心,即使没有收获最好的,你的日子也不会过得太差。
哈佛大学有调查显示,一个人胜任一件事,85%取决于态度,仅有15%取决于智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拥有乐观且积极的心态,他便会有自信和勇气做好眼前的事。
反之,如果一个人欠缺自信、经常处于极度自卑的状态下,那么即使拥有高智商,不自信带来的消极情绪也会扼杀他的聪明才智,使他没有能力将事情做好。
02
既然自信心如此重要,那现实中为什么仍有许多人过分自卑、对自己从来不抱任何希望呢?
心理学家认为,那些极度不自信的人,背后可能存在着“心理饥饿”,即缺乏自我认可。之所以会存在这种不能接纳和无法获得的自我认可,其实只有2种原因:
第一、不良的亲子关系;
第二、成长中,经常遭遇不被认可的刺激事件。
《欢乐颂》 樊胜美电视剧《欢乐颂》里的樊胜美,无疑就是“心理饥饿”的典型。首先,樊胜美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里,他的父母偏爱哥哥,即便成年后独自在上海工作,自私的父母仍然向她索要高额的生活费贴补兄嫂,一家人全靠吸食她的骨血生存。
其次,物质至上的樊胜美,生活中也时常遭遇他人的不屑一顾:
“掐尖儿”PARTY上,年过30岁的她被人尖儿们冷落、被小姑娘们嘲讽;
初识小曲时,面对一身名牌的曲筱绡,她只得把A货包包藏在身后;
好不容易与老同学王柏川重逢,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找一个高富帅嫁了;结果还是被小曲发现,对方竟然连车都是租来的。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让樊胜美始终处于自我质疑的紧张之中,甚至泄气地认为让上海这座城市接纳自己,实在是太困难了。
《欢乐颂》 樊胜美正是因为樊胜美的身心始终被外界的人或事所牵绊,所以她把大量的精力都关注到自己不够好上,进而把压力一股脑儿地都投射到了伴侣王柏川的身上:
因为从小得不到父母的爱与理解,所以樊胜美不具备同理心、很难理解王柏川的不易,因此她逼迫对方加快创业速度、要求对方在上海买房;
因为看透了现实,所以樊胜美提出让王柏川在房产证上加上自己的名字,以此来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与自我满足。
最终,她的物质生活还未达到多少提升,她与王柏川的感情也日渐疏离;而她的生活越是努力折腾,越是乱套。
可见,一个极度缺乏自信的人,很容易被消极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带跑偏的。
就像有人说过:态度决定姿态、态度决定生态;信心决定我们人生的成败。
03
作为普通人,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是否不自信呢?给你2个心理学小建议:
1.觉察情绪
我们先要确定自己是否存在极度的自我否定情绪。
不自信、不接纳自己的人,在遇到任何挫败感的事时,都会在脑海里习惯性地自我否定:
“哎……坏事总是围着我转!”“我实在是太无能了!”“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
察觉自己这些念头往往都是瞬间出现并且转瞬即逝的,然而它其实是一种习惯否定自我的潜意识。当人们不太留意时,常常会被这种潜意识左右客观思维,就把自己判定为无能之人。
然而,一个人某方面欠缺并不能说明这个人整体就不好,所以我们需要时时觉察。
2.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
我有一个同事,每次做汇报之前,总是反复地默念自己的发言稿,神情也异常紧张,所以他在工作中总是得不到机会。
后来和他闲聊,他说从小父母就时常打击他,一点小事做不好就全盘否定。
这就是典型的“不自信”的思维方式,进而导致了比较奇葩的行为。
如我们前面所说,我们对自己的不认可一部分来源于原生家庭,如果父母对子女不认可、不接纳,孩子就会主观上认定自己无能,陷入一种自我否定的绝望里,从而无法形成对自身的客观认知。
只有认清楚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是由家庭或者经历带来的,我们才能客观地承认自己的不自信,进而才会有改变它的可能。
04
如果发现了自己的不自信,我们需要如何来提升自信心呢?下面,给你3个心理学小贴士:
1.和解
当我们发现自己内在的自我否定,只不过是被家庭环境和不良经历影响时,我们便能理解:哦,原来父母的评价不过是以偏盖全了!我并没有那么不堪!
《我们终将与家庭和解》正如影视红星王子文在节目《我们终将与家庭和解》中讲的:“那一代父母,他们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
理解了父母的片面,进而宽容地看待自己。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与父母和解、与家庭和解,最重要的是与自己和解了!让我们肯定了自己的价值,也不再对自己过分苛刻了。
2.巧用“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差理论”认识自己
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提到过两个心理学概念:自我效能与自我服务偏差理论。
所谓自我效能,通常是指我们在实际情况中,总是对自己的能力抱以比实际情况更乐观的态度,这让我们更容易收获成功和荣誉。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强的人,性格往往非常坚韧、能吃苦,也更容易收获成绩。
而自我服务偏差理论,是指人在思考自己的时候,往往容易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反而更容易欣然接受成功和荣誉。
这就好比运动员接受采访时,胜利者会把比赛的成绩归功于自己的辛苦付出,而落败者则会把失败归因于天气或者主、客场等等。
所以,通过“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差理论”来认识我们自己,一方面可以适度地运用自我效能感给自己的内心带来更多的激励,另一方面也能避免自我认识上的误差,从而收获更强的自信。
3.尝试改变
具体我们要尝试改变什么呢?就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关于这方面,我们可以多看一些提高自信、提高情商的书籍,寻找那些发生在我们身上或与我们经历类似的案例,然后按照书中的思维方式尝试引导自己、转变思维。
关于行为,必然也是建立在思维转变的坐标之上的,所以只要思维角度转变了,思考方式进化了,我们的行为也会自然而然发生变化。
当然,关于这方面,也可以借助一些心理方面的咨询,定期沟通,从内而外地,最终收获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自信前行最后想说,一个人想要什么,只要内心存在强烈的欲望和十足的自信,他最终都会收获自己想要的一切。
虽然每个人都不是与生俱来就自信十足的,但都是可以通过自我赋能,给予自己强大的自信心。
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我否定的症结,找到自己背后的真实需求,最终慢慢改变。
正如心理学大师卡伦霍尼所说:所有人,只要还活着,就有改变自己、甚至是彻底改头换面的可能。
你也如此!
古月如歌/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