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知识分子在对待天下正义之事时的“敏锐和谨慎”远远超过了对文学的热爱。鲁迅在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选择了文学。
在我们能读到有血性的文字渗入广袤的大地的今天,让心灵完成体验、让心灵获得净化和升腾,让良知在面对“献媚”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活在文学与正义中,是一种幸运。
重读和体验一个作家的心路历程,犹如完成对心灵世界的洗礼和重构。
文学需要一种革命精神,首先是文学需要正义地活着。一个作家人格的独立与大义取舍,是文学需要正义精神的存在,敢于向世界呐喊,在危机中,与人民共荣辱。
文学就是“生存理想的精神”,它代表人民心灵世界的追求和理想。在泥土与草地上,激情燃烧的是人类向往的和平,敢情于一个伟大的年代,存在于伟大的笔,旗帜不仅仅是道路,而是烈义地飘扬。
重读和体验一个作家的心路历程,犹如完成对心灵世界的洗礼和重构。在心灵如此空虚的今天,读着张承志的文学和感受他的笔的沉重,我们多了一份思考,我们的人生,我们的文学,需要修正,需要蜕变,需要真正地寻根。
我们需要正义的文学,心灵世界被碰撞的时刻,我们找回了生命之根,我们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正义。在清洁的精神之路上,世界与我们的个体追求中,我们被迫选择和抉择,个体与世界的关系。
我们相撞了,我们无法逃避,我们碰触了同一命题——我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了第三世界的正义力量中。
“至于我,我以为总结、反思、救赎、承当历史的责任,都不能只是一些秀才作态。一个民族的总结必须是历史的行动。一个知识分子、一名作家的总结,应当是一生一度的行为、应当是类近于牺牲的全部人生轨迹。当然,也包括文化的归属,以及最终的政治指向”。张承志复旦大学演讲《从清华园到巴勒斯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