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利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后,柒仔生病了。他这几天,一直在家休息,我又过上了一天24小时带娃的日子。
正值换季,咳嗽发烧的孩子很多,柒仔也没能躲过。
夜晚,从喉咙发出粗粗的咳嗽声,揪着爸爸妈妈的心,睡不着的小家伙一句句喊着“妈妈、妈妈”,这样的夜晚,注定不是“好眠”。
观察了两天后,便去了医院,听诊之后,紧接着就是验血。
排队时,后面有个五六岁的小姑娘,一边后退,一边大声哭着说:“我不要扎针,我不要扎针。”
三岁半的柒仔,显得十分平静。回想了一下,一岁多的时候,他也对打疫苗和验血扎针产生过排斥,而如今却能如此镇定地面对这件事情。
一、积极引导
很多时候,孩子惧怕去医院或者抗拒打针,是因为家长的负面引导。
我们可能经常会听到“你再XXX,就带你去医院打针”之类的话语。
这样的威胁会让孩子更加恐惧去医院打针,那下次真的需要去医院的时候,他自然会抗拒。
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类似的事情,而不是增强他的恐惧。
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为什么需要去医院,为什么要打针。
“你现在生病了,让医生给看一下,你的病可以快点好起来。”
“又到了打疫苗的时候了,接种了疫苗,你以后就不容易得一些病了。”
这样的引导,可以给孩子建立一个积极的心理,让他明白,医生是帮助他的人,打针也是帮助他少生病或者快点好起来的。
二、接纳感受
去医院排队时,那个小姑娘的妈妈拽着她,并跟她说:“这有什么好怕的,一点都不疼。”
怎么想,都觉得这是骗小孩子的话,用针扎你一下,你能不疼?
每次扎针之前,我都会跟柒仔进行下面的对话。
“要去扎针了,你会觉得疼吗,会不会害怕啊?”
“嗯,有一点疼,还有一点害怕。”
“哦,妈妈小时候打针的时候,也觉得疼,也会害怕。但是,害怕我也要去做,我是不是很勇敢啊?”
“妈妈,我也会去扎针,我是不是也很勇敢啊?”
“对,你也很勇敢的,如果你觉得疼,可以哭。”
这样孩子能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从心理学上来说,压制孩子的感受,会使孩子贬低自我价值,影响自我整合。
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感受是每个人内心自然产生的,它没有对错、没有好坏。
而且,勇气其实是什么呢?勇气并不是什么都不怕,而是虽然害怕,但仍然坚持去做正确的事情。
三、角色扮演
一岁半左右,柒仔排斥医生给看病,也抗拒打针。除了积极引导、接纳感受之外,我便开始跟他一起玩医生病人的角色扮演游戏。
柒仔扮演医生,我扮演病人,他拿着听诊器,帮我检查,然后再给我打针、开药。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会强调和感谢医生对我的帮助,让我快点好起来;也会说打针有点疼,但是我还是勇敢地让医生给我打针,因为我想快点好起来。
之后慢慢地,再去医院,他就会很配合医生的检查,打针时,也会很镇定地去面对。
很多育儿中的问题,可以用角色扮演来化解。比如孩子不愿意说幼儿园的事情,爸妈又特别想了解,也可以通过老师学生的角色扮演来实现。
每个家长在育儿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打骂、恐吓、否定孩子,即便一时有效,长期来看一定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
遇到问题,我们一定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即便没有那么快,但很多时候,慢即是快,育儿尤其如此。
更多内容,可关注公众号:柒仔猴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