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当你要带孩子去打针时,你会怎么做呢?孩子打针哭时,如何处理,才是真正地协助他?如何帮助孩子面对看医生的恐惧?
1
无论孩子还在多小的时候,每次去看医生或打疫苗之前,我们都会提前告知孩子。也许我们会觉得孩子太小没必要,但事实证明,无论多小,如果你每次都这么做,一定可以帮孩子提前先做好心理准备,可以大大减少孩子在面对医生时的恐惧。这是我在自家两个孩子身上验证的!
这次要带小女儿去打一岁半的疫苗,前一天便提前先跟小女儿说:妈妈明天要带你去打疫苗,打疫苗的时候会有点疼,如果你觉得疼可以哭,妈妈会陪着你,但不能躲。
因为每次都会跟女儿这么说,所以她似乎知道了什么是打疫苗。当我说完时,她便皱着小眉头,使劲地摇着头说:唔~哥哥。
哈哈,那意思是给哥哥打。妈妈忍不住笑意,跟妹妹说:哥哥以前像你那么小的时候,已经打过了。
接下来,哥哥还会跟我们一起讨论为什么要打疫苗,打疫苗对人身体的帮助。
当我们把孩子的事情放在家庭中一起讨论时,首先表现的就是对孩子的重视和关怀。这是一种氛围,氛围无法用语言描述,但孩子一定能感知,因为孩子天生有着敏感的觉察力。
第二天,出发前我们又把事件重新告诉女儿。
在这之前,每一次打疫苗女儿都撕心裂肺地大哭。所以这次当我坐在医生对面时,我已经准备好了倾听女儿的哭泣。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次女儿竟然没哭,连眉头都没皱一下,仿佛没事人一般。而且,在妈妈拿棉签顶住打针口时,她还跟爸爸、哥哥做鬼脸。
但接下来体检时,医生要检查女儿的牙齿。这一环节是我们不知道,没有提前告知孩子的。所以,在突然面对一个陌生的人,说要看女儿的牙时,女儿很抗拒。
女儿瞪着有些胆怯的眼神看着医生,身体往我身上缩了缩,紧闭着小嘴,摇着头。
我意识到了女儿的害怕,本想让哥哥先做个示范。但医生也许习惯使然,拿起一只棉签,走到我跟前,就要去撬女儿的嘴。那样的气势和动作,吓得女儿哇地一下,张开嘴大哭起来。医生顺势检查了牙齿。
检查完毕,妈妈抱着大哭的女儿来回走动,等女儿哭了一会儿之后,在她耳边轻声说:是的,吓了一跳,医生阿姨给你看牙时,你感到有些害怕。
噙着眼泪的女儿,点着头“嗯”地一声回应妈妈。因为女儿的情绪被感知和接纳了,所以她很快也便停止了哭。然后妈妈告诉女儿:检查牙齿不会伤害你,因为知道不会伤害你,爸爸妈妈才会允许医生那么做。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这时,我们被告知还要带孩子去扎指头血。于是从三楼下到一楼,去扎指头血的路上,妈妈告知了女儿这件事儿。女儿有些担心地摇着头,不愿妈妈碰她的手指。
这次,女儿真的是被强行抓住扎指头血的,那哭声真的可以用惨烈来形容。妈妈抱着怀里失声痛哭的女儿说:是的,有点疼,很害怕!
当采完血之后,妈妈抱着还在痛哭的女儿在走廊慢慢地走着,耳语般地跟女儿说:刚刚太恐惧了,手被紧紧抓住,动不了,还有点痛。在抽泣的女儿听妈妈说完,又张开嘴哇地大哭起来。
等女儿哭了一会儿,妈妈又说:是的,扎手指的时候实在太害怕了!
女儿边哭着边“嗯”地点头回应着妈妈,慢慢地她了解并接纳了整个事件。
2
当孩子害怕时,做为养育者,如果能陪在他的身边,并允许孩子用哭来表达自己的害怕。孩子一定能从你身上获得安全感,然后去接纳让他感到害怕的事。
就像我儿子,当他满三岁之后,看医生、看牙医,甚至抽血,他都不曾抗拒过。每次我在看到其他人对我儿子的赞许,说他很勇敢时。其实我想说:每个孩子都可以做到这样,只要在事前先跟孩子做好心理建设,事情发生时,如果孩子感到害怕而哭泣,我们能安静地陪伴和倾听。
不是用说教的方式,告诉孩子没什么好怕的;也不是在孩子哭泣时,着急地哄他或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停止哭;更不是拿其他孩子来和他比较,说别人都不哭,你也不能哭。
最后,我想说,在孩子感到害怕时,我们去接纳和陪伴孩子,目的不是为了以后他不再哭,或表现得很勇敢的样子。虽然,如果你真的能去陪伴孩子面对他害怕的事儿,最后孩子的心里会有足够的空间去接纳自己的害怕,然后展现出我们所谓勇敢的样子。但我们陪伴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感知到,无论何时,发生了什么,当我感到害怕时,我身边总会有一个我可以信赖的人在支持和陪伴我!
这就是做为一个养育者,我们要带给孩子的:永远的爱、支持和安全感!
附:
情绪成长3步曲 ——孙瑞雪教育机构——
1.感受孩子的情绪,为孩子的情绪命名,帮助孩子表达出内在正在发生的情绪。
(同时觉察自己的情绪)
2.肯定和认同孩子的情绪。
(你看起来很生气,想生气就生气一会儿)
3.与孩子在一起,用爱陪伴他的情绪。
(想生气就生气一会儿,我陪着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