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儿子说不要上幼儿园,因为他的鼻涕很多,这段时间因为咳嗽厉害,上个星期都没有上幼儿园。
今天早晨,他依然说,不要上幼儿园,我在刷牙时听到儿子与他奶奶的对话,婆婆在抱怨说,你怎么这样呢,你姐姐小时候都不会像你这样...走出卧室,婆婆说:“都是你们,...结果今天她又不想去上幼儿园。”然后儿子就一直哭,一直说,我不要去上幼儿园,我不要去幼儿园。而后不停哭(行为)。婆婆说:乖,不要哭了。她试图制止孩子的哭泣,希望他可以继续的做一个乖宝宝,压抑自己内心的担心,焦虑,害怕,上幼儿园,做她心目中的乖孩子儿,此刻孩子做不到这一点,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他更加的真实,于是一直哭,丝毫没有动摇。
婆婆继续:姐姐小时候都不会像你一样不上幼儿园的。
儿子刚开始是很爱上幼儿园的,怎么现在就开始不喜欢上幼儿园了呢?到底是我们大人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让孩子讨厌上幼儿园了?我们的什么行为语言,让孩子那么的担心,恐惧,焦虑上幼儿园。
如果此时我们一直指责制止孩子的“坏行为”,除了给他更多的心理伤害之外,再无其他。事实上,在婆婆说这些话时,我的内心同样会有波澜,我深吸一口气,抱着孩子到身边,发现他内心无法撼动的担心和害怕,我把儿子抱出门,走在路上,一直抱着因为穿着很多的衣服沉沉的儿子。
我们边走边谈心,儿子说出他内心的焦虑。我开始意识到,在家里我像一个消防栓或是消防员,也让家人有了过度的依赖性,觉得我可以搞定一切,而其实,我需要被理解,被尊重和被体谅,希望有一个人一起学习成长,共同承担解决问题。
在抱着儿子走出门,一直走到妇保的这一段路,我们聊了很多,倾听,了解并感受儿子内心的担心,恐惧,焦虑,了解他在学校的事,与他分享我在幼儿园的经历;上幼儿园,老师给我们,学习唐诗宋词,学《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起玩老鹰抓小鸡...
我说幼儿园有这么多的小伙伴可以一起玩。可是如果在家里,有没有呢?
儿子开始不说话了,他开始沉默,保持沉默,静静的久久的沉默。
我接着说:后来还没等我反应过来,爸爸就过来接了,他笑得开心的迎向我,回家路上,有一棵树上的毛毛虫掉下来了,好可怕呀,但是我觉得很有意思。在上幼儿园的时光是我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时间。”
儿子听着我诉说,抬起头看树上,问:妈妈,那毛毛虫,在哪里呢?
我说,这是很久以前的毛毛虫啊,现在的树会打农药,没有毛毛虫啦。
我问儿子:“那你在幼儿园有没有最喜欢的同学呢?你曾经说过邹明慧会唱小星星,除了她,有没有其他的你喜欢的同学呢?”
他说,没有想到。
“那老师呢?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呀?,是不是丹丹老师呢?”
他点点头说:“是的。”
当他说到丹丹老师时,嘴角露出了一丝的微笑。
我问:“你有多久没有看到丹丹老师了呀?”
儿子没有说话。
“想想看你们大概有一个星期没有见面了,这一次见面会说什么打招呼呢?”
当了解了他的担心,分享我的经历,帮他挖掘正向资源之后,我发现儿子的哭泣不再那么的凄惨,内在的信念已经开始动摇了。我明白,虽然他表面上哭泣了,但是他的内心,却开始想去上幼儿园了,于是我打个的士到幼儿园,钟老师一看到儿子来了就过来迎接,他在抽泣,对老师说:“我还会流鼻涕,可是我没有纸巾。”
老师一边牵着儿子的手,一边拿出她的一大包纸巾说:“你看老师也有鼻涕老师也在不停的擦鼻涕呀。”
儿子说,“可是我需要很多的纸巾,要不停的擦鼻涕。“
老师说:“你看那边有一包纸巾,你需要都可以去拿。”
儿子内心的担心一下子就被化解了,他端着早餐坐到座位上开始吃起饭来。
我蹲下来,对他说:“儿子,你看你周围的小伙伴都在吃饭。”而后离开了教室。
我对自己说:“我相信儿子能够适应并享受幼儿园的生活。”
所有的担心,焦虑恐惧,害怕都在过去和未来,而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活在当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