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读书

作者: 白慕瀾 | 来源:发表于2018-12-02 09:33 被阅读83次

    那天在书店看见两位某名校哲学系的博士生在选书。她们研究的领域是传统文化板块的孔子和儒家,但是不知道选怎样的书,很发愁论文和量化考核。一聊发现,其实她们并不懂自己在学什么,只是因为无辜被调剂到哲学系,便一路读到了博士。“都不知道学啥,导师让我们写3篇论文,我就差1篇了。”。。。她们现在唯一的目的就是完成论文。。。。这可是名校哲学的博士生啊,以后学术界的研究都会主要靠这些人来推动,但是她们自己都不懂自己再研究什么。。。。

    这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现在学者的质量真的不如以前的人。为什么会形成现在的局面?我们读书的问题出在哪里?我思考了一下,总结如下:

    一、图书质量

    书店的畅销区永远放着“成功”“效率”“这样做。。。”这些励志类的图书,就连这两年的佛门出家弟子也开始喜欢热度,著了系列的灵修书籍。但是他们都是讲着大同小异的故事来达到一个目的:怎样成为成功、有钱、有地位的人。这类书籍凑了很多的字数,编排了很多为人处世的小心机,让你能够快速的、成功的见习人际关系内斗理论大纲。也介绍了很多记忆、学习、训练的方法,让你能够充分、彻底的把自己变成一台机器或者硬盘。并且它们给你打鸡血告诉你可以。

    上到二楼以后,逛书店的人少了许多,文史哲区域的光顾者多为一些白发多于黑发的人。黄仁宇的历史很受欢迎,被翻得烂掉了书皮的一角,蒋廷黻的经典中国近代史基本没有人动,国外人写的文史哲基本全新。但是,这些现象存在着似有若无的问题,大部分人没有发现。怎样评价一本书的水准?为什么有人说中国人写的文史哲基本没人(主要是外国学者)看?

    举例,我随便打开一本中国人写的宋朝历史,仔细查了查前言、结语,尾页,没有找到参考文献。一本学术类的书籍怎么会没有参考文献呢?这说明了什么?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们中国人写自己国家的历史凭借的不是研究、推理、考证,而是猜想、评价。没有考证怎么能随便评价呢?那这本书的意义不就是在听一个人瞎扯淡,然后你还信以为真?这是中国学者的一个普遍问题,不搞清楚问题就喜欢发表想法(多为空想)。我们再来看看国外学者的著作,基本上每一本在后页都有十几页篇幅的参考文献,以新出版的《宋徽宗》为例,最后就专门注有参考书目。我们中国这么久以来提起宋徽宗就是“瘦金体”,就是“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书店也全是字帖和画册,没有一本成体系的历史研究结果。而美国的伊佩霞博士便从时间、政局、精神这几方面系统的描述了徽宗,这才有了佶哥的第一本传记。

    这个问题不是在抬高国外学者,而是在提出一个思考点,我们做学问做的是什么?做学问不是一个量化考核机制,要求你今年必须出几篇论文、几本书,量化考核不能出学者,只能出抄袭者、编造者。天下文章一大抄是错误的思想。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学者的论文在国际上被引用率极低极低。。。。而评价一本书的质量好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书后有没有参考书目、文献,以及有多少。这是学问的基础,也是版权的意识,否则这些文史哲类的学术著作和科幻小说没多大区别。

    二、书店

    什么是好的书店?装修精良、文艺(类似)产地就是好的书店?你评价书店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中国现在看书的人确实少,如果一个书店纯卖书,是很难存活,于是便打造了多维体验综合mall的书店。西安就有两家,一处在曲江,一处在绿地,集中在高薪产业的人员周边,金碧辉煌,服务多元。曲江便是文创与多功能休闲体验点,而且随着开业时间的推移,一楼里面的一大半面积已经开始卖鱼缸、文创了。绿地的书店一打开业就打造了文艺体验风。

    但是他们的水准如何呢?一个书店的核心水准其实在选书功夫上,而不是装潢、休闲、感觉好文艺。这些书店和小寨的万邦、汉唐嘉汇的水准比起来真的是差远了,这也充分体现了老板的品味。当然,这些书店的定位本就是商业,而不是知识。万邦、汉唐这些老牌书店在选书的时候参考了很多有水平的学者的建议,所以你能在万邦找到德国(德国在现代哲学方面很有研究)很多学者的哲学专著,找到英国(英国在现代医学方面有研究)学者的医学著作,而却只能在曲江找到成功学、畅销密集和日本变态文学。所以曲江和绿地适合娱乐、休闲、摆拍,它们不是书店,它们是商业化产业,它们存在的目的是用来满足人们的自拍需求、装逼需求、炫耀需求等。做学问那里不是好去处。

    有因就有果,有这样的书店存在,便是有这样的市场需求和用户需求。因为没人看书了,所以只能娱乐化了。

    三、怎样读书

    很多人说自己读书很慢,一本书要很久很久才能看完,然后再全忘完。可是为什么要这样读书呢?

    我结合自己的经历、周边人的状态和探访一些学者发现了问题所在:
    1、我们按照教科书的模式读书。我国的教育是填鸭式、应试教育。不管你才德如何,反正上来都是数理化史地政,于是你从那么小点就开始便要把那么多的教材从头看到尾,并记住老师标注的关键点,或者5年高考3年模拟提到的重点内容,见到“熟读并背诵”就脊背发凉。这样做确实让我们的大脑得到了高强度的锻炼,比如超级发达的记忆力,但是这样做的坏处是让你形成了很难改的一生的思维模式,让你丧失思考力和探索兴趣。
    2、我们没有读书动机。我们把读书当成了认知训练,以为读书的很大一部分目的是见识新知识,增长谈资。可是知识分为三种:陈述性知识(概念、定义等)、过程性知识(运用能力的)、全局性知识(综合自主阶段)。我们一直只是在学习陈述性知识,而陈述性知识是不应该大费周章的如此来学的。应该建立的是过程性知识和全局性知识。没有读书动机,你就不会知道你想学什么,不知道怎么运用知识,所以你看书和看天书其实没什么两样。另外很多书的废话比实话多,你也没有能力分辨。你无法建立起自己的思维,知识没有体系,于是你也没有思想,最多成为厉害的小百科,可以世界上已经有维基百科、百度、搜狗。。。。。了。
    3、再谈自我。穷要嚷富要藏,很多人喜欢显摆谈资,于是读书(可能也不读),但是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水准。这是一个网络的时代,于是很多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微博这些社交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操作简单,容易实现,也没太多人验证,还能收到一大波点赞,感觉特别被认同,于是觉得随便评价(并没有考证清楚)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所以越来越自我。

    读书是为了自己的思维的,成熟的思维能够分辨出好与坏,不会见书、见网上火的书、见大家都看的书就认准是好书的,它让你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你要有问题,有动机,然后去证实这些问题,去思考和完善它们,这样得到的结果才是严谨的,也是属于你自己的。这样读书,读到的才是过程性知识,也才有可能上升为全局性知识。

    四、为什么读书

    读书很枯燥,也不能变现,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很多人提起读书就想起一句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认为读书是为了获取快乐,获取现实中难以得到的事物,所以说书里面什么都有,比如我们小学老师在劝我们读书的时候便这么说过。。。。。但是我考证了一下,这句话出自宋朝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赵恒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和宋朝皇家所有拥有优秀艺术基因的皇帝一样,赵恒同样天赋才华,是一个优秀的词人,然而词人的话,第一是考究文学性,第二是自带享乐、抒情性,他们豪情万丈,风流倜傥。所以他们作品可能是艺术品但不是严肃学问。读书的目的当然不是寻找黄金屋、颜如玉,也不是为了更好的享乐。

    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知道怎样做人,怎样具备良心,怎样善良,怎样付出爱的。然后是怎样去做学问。读书不是为了夸夸其谈、炫耀、辩论、学会争斗、自我中心的。做学问要严谨,你的每一句话都要有考证,要去证实,要落地有声,而不是去忽悠人,去发表没有根基(自己也没搞明白的)的评论,我国的假学者已经不少了。

    五、写在最后

    社会需要正义的力量,这些力量要靠精英(精英不是多金、多权、地位名声高的人)去推动,精英首先要有人格,其次是人文,再次是能力。教育的目的也应该是培养这样的人,而不是培养百科和奴性(没有人格)。读书就是为了拥有人格、人文、能力。人人都不管别人,人人都只顾自己,社会再怎么样也不会有任何好转。所以人要会读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考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pm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