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了一部超燃的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上映一周,豆瓣评分稳居8.3分,评论是这样的。
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被人看轻的日子这部电影2017年底在俄罗斯上映,在俄罗斯本土创下来票房记录,成为历史上累计票房最高的电影(可以理解为俄罗斯版的《战狼2》)。
电影改编自一个真实故事,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比赛,不被看好的苏联队,在最后三秒钟绝杀美国队的逆袭故事。虽然故事套路在开演前就已心知肚明,但是仍旧不妨碍观众看得非常激动。
上个世纪70年代的篮球届,美国队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无敌舰队。从1936年篮球作为比赛项目进入奥运会开始,美国队连续包揽了36次奥运会冠军。
而苏联队这边,曾经的教练被革职,新上任的主帅弗拉基米尔·彼得罗夫,如何打开局面、树立威信,面对一盘散沙的球队,他有些力不从心。
赛前一次新闻记者会,记者问到“原教练的风格与你有何不同”
弗拉基米尔回答“我们的区别在于一个目标。明年慕尼黑有奥运会,我们必须打败美国队”。
这句话犹如一颗炸弹,顿时让现场记者炸开了锅。
美国记者像听到天方夜深般哈哈大笑起来,漏出挑衅的神色。“自从1936年奥运会以来,美国从来没有输过。”
旁边的同事试图为他解围,但是他并没有顺坡下驴。“我是说,没有永恒的帝国。总有一天,美国会输给某个人,如果是输给苏联就更好了,起码对美国来说,这并不丢人。”
这个回答可以说非常刚了!
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被人看轻的日子苏联体育委员会的官员们被这个新任教练的回答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这意味着,苏联亲手将自己放在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对面,放到了如果失败就会被全世界嘲笑的绝境。
弗拉基米尔心里很清楚,如果奥运会输了被打脸,他将失去全部,包括职务、地位、名誉。但是箭已离弦、木已成舟,他没有给自己留后路,只能背水一战。
他放弃了此前面对美国队一贯采用的防守为主,转而改为主动进攻;
他努力说服苏联官方,带领球队赴美国与职业篮球队员交流竞赛以此熟悉美国球队风格的机会;
他倾尽所有,甚至不惜将给自己儿子看病的钱全部拿出来,救治一位患有特殊心脏疾病的队员;
终于,他获得了队员的认可,一盘散沙的队伍因为国家的荣誉、教练的付出逐渐凝聚起来。
1971年慕尼黑奥运会如约而至,但是开赛第10天发生的恐怖分子袭击事件,导致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杀害,奥运会因此也被迫暂停。
这个时候,有的人认为苏联应该退赛,在没被美国打败之前,这样好得能保留一点面子。
但是这个时候,不仅仅是弗拉基米尔,他身边的队员以及亲密的同事,早已准备好奋力一搏,他们不愿留下遗憾。
最想要去的地方,怎能在半路就返航。
这是他们第二次,切断了自己的退路。
终于,比赛这一天到了。
开局非常顺利地,苏联队拿下了第一分。弗拉基米尔的主动攻击策略非常成功,苏联上半场一直保持着小比分的领先优势。几乎全苏联人都在电视机前注视着这场比赛,这是一场国家尊严和地位的较量。
中场休息后,美国迅速调整了策略,屡屡得分。并在最后的罚球时刻实现逆转,50:49,美国队领先一分。
现场美国队的粉丝开始热情欢呼庆祝,庆祝美国卫冕成功,炫耀美国依然是这个赛场上不可撼动的霸主地位。
弗拉基米尔这时却正在与计时台交涉,因为在距离比赛还有3秒的时候他请求了暂停,但是由于技术问题,计时台并没有收到这个指令。他请求重赛这3秒钟。
裁判认可了这个请求。弗拉基米尔利用重赛准备的紧张时间,向队员做战术部署。
而美国队则认为,这短短的3秒钟不足以改变场上的局面,自己俨然已经一条腿踏上了冠军的宝座。
时间倒退回至比赛结束前3秒钟。苏联队员根据教练的战术,一记长传的发球,前锋队员稳稳地拿住了球,在美国队几乎无人防守的情况下,将球打进。在球落地的同时,终哨响起,苏联队用一种让全世界惊掉下巴的方式打进了最后一球,51:50,苏联队赢了。
导演在比赛最后3秒钟,用了一种“慢镜头”和“消音”的表达方式。紧张的决战放佛令时间凝固,观众也无法不屏住呼吸,最终进球的一瞬,刹那成为永恒。
当球进篮筐的那一瞬间,有个声音在耳边回响:
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有多牛逼。
大学的时候体育课选修瑜伽课,每次上课都有一个女孩带着一个小本子,把老师说的每个动作都记下来。大家用一种发现新大陆似的眼神打量着这个女孩,因为带个本子来上体育课也太不酷了吧。女孩沉默不语,依旧我行我素。后来,毕业多年的我们早已默默长出了小肚腩,而那个女孩依然身材姣好,还拥有了一批忠实的粉丝和伙伴,经常一起锻炼。
那时候我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热爱。
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被人看轻的日子。
每个人都会经历对未来的迷茫、对当下的怀疑。我们心中怀有梦想,但是不确定能否到达目的地。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并且坚持到底。
愿你拥有置之死地的勇气,也拥有绝处逢生的实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