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陈家大院
文/丁茉莉
我最近看明末才子张岱、冒襄,侯方域的故事,开始对身边的景点“陈家大院”产生浓厚兴趣。
虽说在陈家大院长大,却从没认真探究过它的历史,现在深挖一下它的过往,有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沧桑之感。
一入侯门深似海。
这里的“侯门”是语意双关的,首先它是字面的意思,指诸侯之门,显贵之家,另外,它指的就是商丘历史文化名人侯方域的家。
侯方域的家有多大,据不确定的统计,包括现在的侯恂故居,壮悔堂,陈家大院,以及已经迁出城的商丘市第二实验小学。
由此可以看出,陈家大院的前身是侯家的产业,之所以改姓陈,是因为侯家作为陪嫁,把这个东园送给了女儿,而女儿的结婚对象姓陈,也就是陈家大院的一世祖陈宗石。
常感慨民国才女凌叔华的嫁妆是一个有着28间房的大宅,但比起侯方域女儿的陪嫁,便不足为奇了,侯家送的可是一座房间百余的豪宅啊。这样看来,陈宗石实际上是入赘侯家的。
事实证明,陈宗石不负侯家期望,发愤图强,后来高中进士,在朝为官,不仅为侯家增光添彩,更为自己的陈家重振家族荣耀,若说历史上有名的赘婿,陈宗石也应该名列其中吧。
侯陈两家的婚事,还要从他俩的父辈说起。
别看陈宗石刚进侯家时是个落魄的小书生,其实他的来头大着呢。
明未四公子,指的是明朝未年四位世家子弟,他们分别是:
山东副使冒起宗之子冒襄
户部尚书侯恂之子侯方域
湖广巡抚方孔炤之子方以智
左都御史陈于廷之子陈贞慧
而陈宗石则是四公子之一的陈贞慧的儿子,侯陈两家还真是门当户对。
明朝末年,河南商丘的侯方域,江苏宜兴的陈贞慧都到陪都南京游学,之后相识,他们志趣相投,关系越来越好,遂结为儿女亲家,当时他们的子女年纪尚幼,属于娃娃亲。
陈贞慧作为东林党魁陈于廷的儿子,与阮大铖在政治上是对立的,他曾参与声讨阮大铖,为阮所恨,受阮迫害,一度入狱,“事虽解,已濒死“,国破家亡,陈贞慧不得已隐居家乡,十余年不入城市,于1656年52岁时抑郁而终。
顺治十四年,也就是1657年,14岁的陈宗石在他哥哥陈维崧(明未清初著名词人,骈文作家,阳羡词派领袖)的带领下,由江苏宜兴来归德府投亲,此时,岳丈大人侯方域已去世三年,侯夫人常氏不弃前约,热情收留了陈宗石,还为他请来侯方域的好友徐邻唐为师,鼓励他用功读书,并将侯氏东园作为嫁妆让女儿与陈宗石完婚。自此,江苏宜兴陈氏落户商丘,甚至陈宗石的哥哥陈维崧有很多年也跟着弟弟一起寓居商丘。
侯方域夫人常氏,真是感动华夏的丈母娘。以前只知道侯方域的妾室李香君才貌节气令人称颂,她与侯方域之间桃花扇的故事源远流长,却不知侯方域的正室夫人更是慷慨大义,深得人心。
陈宗石后来中了进士,做了京官,他的两个儿子陈履中和陈履平,兄弟双御史,以后陈家连续四代共出了五个翰林,有“一门双御史,四代五翰林”的美誉,成为中原的名门旺族。
到了近代,也就是民国年间,陈宗石的八世孙陈忠泰(俗称陈半语)的二儿子陈晏生于1932年创办晏生小学,并自认校长,又于1936年创办晏生中学,陈晏生的夫人范洁庭,河北魏县人,师范毕业,她就是陈晏生聘用的老师。
陈晏生热心公益,办学同时,常赈济灾民,还出资一万大洋修建东关大桥(原称"晏生桥")。
1947年,为躲避战乱,陈晏生携妻儿迀居南京,后又到上海。
1951年,由于政治原因,陈晏生被判刑10年劳动改造,刑满后回上海的家,已是人去楼空,他的夫人带着三男四女七个孩子回了河北娘家,等他风尘仆仆赶到河北,面对的却是一张离婚声明的报纸,也许这也是他的夫人为孩子前途考虑而作出的无奈的抉择。
此后的岁月,陈晏生历经坎坷,孤苦无依,于1988年8月,在陈家大院北门楼下,凄然离世,身边是曾经的家院,眼前是曾经的事业,他最钟爱的晏生小学旧址(商丘县实验小学),不知陈晏生当时会作何感想。
1988年8月,我刚参加工作一年,家就住在小隅首东二街41号,就是现在陈家大院内荷花池旁边,离大院的北门楼,仅几步之遥,然而,陈晏生在北门楼孤独离世这件事,我却一无所知,实际上可能也有耳闻,只是时间过去太久,早已忘记,也可能根本就漠不关心罢了。
建国之后,陈家大院被收归国有,由商丘县政府下属的房产处负责保护和管理,房屋租给居民作住宅,后经房改出售给各户居民,房产变成毎家私有。2014年前后,居民全部外迁,陈家大院开始大规模修复,现如今已成为古城内一处人气非常旺的景区,景区不收门票,感兴趣的可以到此一游。
陈家大院历经豪门阶段,战乱阶段,大杂院阶段,直到现在的景区阶段。
我住陈家大院,就是大杂院时期,以前只知道那里曾是富甲一方的陈半语(陈晏生的父亲陈忠泰)的宅院,却不知还有这么深的历史渊源,我家门前有一处水塘,那一定是陈家后花园的荷花池。
古今多少事,都付闲聊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