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100多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新高考的改革在原定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启动的第三批试点省份,不再实行文理分科,考试科目变为3+3(6选3)。
原定的试点省份本身有18个,但出于种种原因已锐减至8个。
原定省份:
∨
江苏、河北、重庆、辽宁、安徽、福建、湖南、湖北、广东,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
推测新高考改革延迟启动的原因大致如下:
∨
01.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必须要考虑区域差异的问题。02.上海、浙江等改革前线的省市均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他省份不想“重蹈覆辙”,所以采取暂时观望的态度。03.高考改革摁下暂停键,是对全国中小学生的一种教育保护。
编外教育参谋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没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方案,高考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基石的核心地带,如果综合素质评价撼动了高考公平,带来的问题是教育系统无法解决。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说高考改革会中止,而是暂停,高考改革还会大面积启动的。
新高考的5种新考试
根据国家的顶层设计,本轮高考改革的重点是“两依据一参考”,即高考录取将依据高考统考成绩、依据高中学考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这也就意味着,今后的高中生将面临与现在高考差别很大的5种新考试!
根据各地公布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改革后,高中学考合格性考试将包括13-14门: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信息技术或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
其中前9门是传统学考科目,现行的高中学考就已经有了。后4-5门为新增科目。
相比合格性考试,高中学考的等级性考试变化很大也很具体,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志愿选择,也影响着中学教学和高校招生等多个方面。而且各地方案差异很大,可以说是新高考方案中最复杂、争议也最大的地方。
01.什么是“3+3”?
“3+3”模式,也就是除了语数外三科,学生们还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偏好等分别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科目中选出3门作为选考科目,于是产生了20种“风格各异”的选考方式。
02.什么是“3+1+2”?
“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各科满分150分;“1”,指在物理、政治两门科目中必选一门,计100分;“2”,指在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以及除了必选一门以外的或政治或物理,五门科目中任意选择2门,每门科目100分。总分是750分。它与“3+3”模式的区别就是在“物理、政治”两科中增加了一门必选课。
因为新高考没有了文理分科,三大主科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数学不再分开命题。
外语也不再是一次性考试,新高考改革后,外语一年有两次考试机会,可以取其中最高成绩计入高考。
国家如今越来越重视母语和传统文化,对语文的重视将成为长期的政策倾向,所以在高考中,语文的重要性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未来高考中,阅读能力将成为语文考试的核心,阅读的能力、阅读量将会提高,阅读材料的涉及面扩大,阅读题将更加注重考生的思辨性,形式也将更为复杂。
新高考改革后,重点大学自主招生在新生录取中所占的比例会逐步加大。其实,对自主招生的日益重视在近两年非常明显。2018年全国共有82.4万名考生报名参加自主招生初审,竞争非常激烈。
01.自主招生笔试难度
自主招生笔试难度一般高于高考、低于竞赛,部分高校笔试试题可能还会涉及到竞赛相关知识。
02.自主招生笔试考核内容
综合统计高校笔试考查科目发现,大多数高校考查数学、物理、语文。部分高校结合具体专业特色设置有附加专业测试项目等。
03.自主招生笔试备考
自主招生考试虽然不像高考那样有考纲范围,但不代表考试没有规律。归根结底,自主招生考试科目、题型与高考有很多共通和相似之处,考查的知识基本在高考范围内,部分试题也是在高考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综合评价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完全是两码事!它其实是综合评价招生(全称为“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中的一种考试方式。
所谓“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就是大学录取时,用三个成绩来衡量:一是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二是综合评价测试成绩,三是高考成绩。
例如不少学校的综合评价招生,考生录取分数计算采用下列办法:综合评价分=(高考成绩×60%)+(能力测试成绩×30%)+(高中学业成绩×10%)
从中可以看出,综合评价招生“综合”的意思不是说不看高考成绩,而是高考统考科目、综合评价测试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各项都算分。而高考成绩在其中的比重只有60%左右。
因此,想参加综合评价招生的同学,当从高一就开始准备。
因为新高考是“3+3”模式,除了语数外,其他学科从高一到高三都有学业水平考试,考过之后,成绩就成了定数,无法再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