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秋园》动荡不安年代底层女人的命运(一)

《秋园》动荡不安年代底层女人的命运(一)

作者: 张春梓 | 来源:发表于2022-11-09 08:35 被阅读0次

    六十岁的杨本芬老人,当她母亲去世后,她被巨大的悲伤冲击。在厨房开启了她的写作。

    写作的初衷,希望自己的母亲梁秋芳,一位普通中国女性,能为母亲在这个世界留下痕迹。

    书中的梁秋园原型就是杨本芬的母亲梁秋芳。生于1914年,秋园的父亲,在洛阳是位名医,并且开了一家药店。

    秋园上面有两位哥哥,药店除父亲梁先生之外,还请了梁先生的舅舅,四个伙计在一起工作。

    当年的女孩,三寸金莲是标配,梁太太给幼小的秋园裹脚,秋园总是乘母亲不注意时,解开裹脚布。梁太太为女儿操碎了心。不裹脚以后怎么找到好婆家。

    于是在边放边裹的过程中,秋园的脚没有成为三寸金莲,但是比正常的脚又小。

    秋园读了一年私塾之后。父亲送他去洋学堂学习。当年,梁先生对女儿秋园的教育,是很跟得上形式的。

    秋园十二岁那年春天。药店里,有人送两张游园会的票子给梁先生,他把这两张票送给了两位儿媳,让她们坐船去游玩。

    下午,洛河里那条游船,一眨眼沉没,秋园的两位嫂嫂丧生在洛河里。

    中年的梁先生,一天失去两位儿媳,早春自己身体有病,加上心病,半个月之后梁先生英年早逝。

    那一年,秋园失去了三位亲人,大哥秋成又病了,梁太太只有让秋园停学,在家学做针线活儿,她心里不乐意,但家中的现状,也拿不出钱来供他读书。

    秋园是聪慧的,凭着童年读了几年书,在以后的人生中,她当过多年的小学教师。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她凭着自己的缝纫技能,在异乡成为一名出色的裁缝。养活自己和两个儿子。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家中葆和药店有两位哥哥经营,经常有军官出入药店,看病买药。

    其中有位杨参谋叫仁受,有偏头痛病,经常去药店看病买药,看中了秋园。找人做媒,想娶秋园。当年仁受26岁,秋园18岁。

    秋园不同意这门亲事。梁太太问了三夜,秋园就哭了三夜。最后梁太太再问秋园时,秋园说“如果他让我读书,我中学毕业就同他结婚。”

    仁受不仅同意送小姐读书,还打算将老父亲接过来,在洛阳买房安家。

    秋园同意这段婚事。出嫁那天,看热闹的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送亲和迎亲的分乘八顶大轿,这叫双娶双送。

    秋园对外面的热闹心不在焉,她只想看看丈夫是怎样的人。她偷偷地掀起盖头布,新郎官头戴礼帽,脚蹬圆头皮鞋,胸前戴着大红花,国字脸,面相忠厚,秋园对自己的夫君很满意。

    一九三二年年底,国民政府回到南京,秋园也跟着仁受回到南京,在南京,秋园没有学校可考,就参加妇女补习班,学习缝纫、刺绣。

    一九三七年,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大小官员撤往重庆。此时仁受、秋园和他们五岁的儿子子恒,随大部队乘船去重庆。

    在船上,秋园陪着儿子游玩。仁受思绪挣扎,他来到甲板上,向一位号称“张半仙”的同仁请教,让这位同仁帮他打一卦,是回湖南乡下看望父亲,还是遵从部队去重庆。卦象显示,让仁受一家三口回老家看望父亲。

    仁受生于湖南乡下,幼时母亲去世,父亲中年得子,他做点挑货郎生意。父亲下定决心要让仁受走读书这条路。

    仁受很小就显出了聪慧资质,吟诗作对有模有样,十六岁的仁受离开家,在国民党部队凭自己能力当上上校参谋,如今已娶妻生子,这次回乡可谓是衣锦归乡。

    秋园从葆和药店的公主,到参谋的太太。虽然,童年丧父,有挫折。这种人生之路与同时代的女人相比,她的精神生活是丰盈的。

    她的丈夫仁受不仅是参谋,而且儒雅有文化。秋园也读几年书。他们的婚姻,可谓“门当户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秋园》动荡不安年代底层女人的命运(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vj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