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北京城实施“外汉内满”的民族分住政策,满族军民住在内城(北城),而汉族居民被迁移至外城(南城)。红楼梦文本提及贾宝玉、薛蟠以及柳湘莲等都是从北门出城的,然而他们是汉族,按照分住政策汉族人民一般是不被允许进入内城的,遑论从北门出城了。那么,如何解释文中情节与历史事实的冲突呢?
一、文本中的“北门”
文本有两个地方提及“北门”。第一次是宝玉和茗烟出北门到水仙庵祭奠金钏,文本内容如下:
天亮了,只见宝玉遍体纯素,从角门出来,一语不发跨上马,一弯腰,顺着街就颠下去了。茗烟也只得跨马加鞭赶上,在后面忙问:“往那里去?”宝玉道:“这条路是往那里去的?”茗烟道:“这是出北门的大道。出去了冷清清没有可顽的。”宝玉听说,点头道:“正要冷清清的地方好。”说着,越性加了鞭,那马早已转了两个弯子,出了城门。
第二次是柳湘莲在北门外殴打薛蟠,文本内容如下:
湘莲道:“我这下处在北门外头,你可舍得家,城外住一夜去?”薛蟠笑道:“有了你,我还要家做什么!”湘莲道:“既如此,我在北门外头桥上等你。咱们席上且吃酒去。你看我走了之后你再走,他们就不留心了。”
二、“内满外汉”的分住政策
清代实行北京城“满汉分住”的政策,不许汉人在内城居住。于是,各行各业的汉人聚集在外城,形成了各种层次的文化。外城东侧前门及崇文门外的区域依旧延续着明代繁荣的商业。外城西侧宣武门外的区域(宣南)则聚集了大量的应试考生、进京官员,汉族官员也多把官宅建于此。[1]
贾宝玉自称“大舜之正裔”,所以他是汉族;薛蟠老家在金陵,又因为南京很少有少数民族,所以薛蟠应该是汉族;柳湘莲会表演戏曲(汉文化),所以柳湘莲也应该是汉族。虽然汉族官员会进内城上朝,但私下里即便是汉族高官也很少在内城活动。
所以我认为贾宝玉、薛蟠以及柳湘莲不会从德胜门或安定门这两座“北门”出城。
三、一座汉人可以出入的“北门”
西便门是北京外城西北角的一个角门,虽然它叫“西”便门,但是这座城门却是朝北开的。这样的话,作者在《石头记》里把这座城门改称为“北门”就有了依据。进而贾宝玉、薛蟠以及柳湘莲从西便门这个“北门”出城就不违背历史事实了。
清代文人墨客从京城去海淀、畅春园以及钓鱼台等地,也会从这座城门出发。虽说这样走有点绕远,但囿于“内满外汉”的分住政策,他们也不得不如此。有下面的四首诗为证:
八月廿二日侵晓出西便门扺海淀约任军门承恩共游西山因小憩官廨待法祭酒式善何水部道生作
——清·洪亮吉
往岁畅春苑启事常随午亭先生出西便门公重出此门感旧有作远道见寄走笔奉答
——清·宋荦
三月十八日晓出西便门至畅春园天始明
——清·查慎行
西河·丙申二月叔峤髯翁招游钓鱼台
台在西便门外西北十里许,裕陵避暑行宫在焉。土人名望湖楼,山色湖光,大似江乡风景,入夏尤清美,和清真韵
——清·李岳瑞
四、宝玉出门的行进路线
贾府的原型是徐乾学的“碧山堂”馆邸,具体论证在我之前投稿的文章里:
请各位移步阅读。
第一步:从北半截胡同到菜市口街口
图中红框内有两条稍窄的街巷,靠东的是丞相胡同,靠西的是北半截胡同。这两条胡同之间夹的是“碧山堂”馆邸,也就是贾府的原型,北半截胡同的原型是文本中贾府门前的“西街”。宝玉从(贾府)角门出来”以及“顺着街就颠下去了”。其实就是从“碧山堂”出来,沿着北半截胡同来到菜市口街口,对应图中红框内的十字路口。
第二步:从菜市口沿着宣武门大街到上斜街与宣武门大街交叉口,然后向西转入上斜街
菜市口北面是宣武门内大街,也就是茗烟说的“出北门的大道”。图中红框的位置是上斜街与宣武门大街交叉口,对应宝玉“转了两个弯子”中的第一个弯。
第三步:沿着上斜街向西到槐柏树街,继续向西到西便门内大街,最后向北转,经西便门出城
对应宝玉“转了两个弯子”的第二个弯,以及“出了城门”。
参考文献:
[1] 杜娟. 北京宣南地区会馆建筑研究[D]. 北京建筑大学, 2014.
投稿作者:John Rawls
作者邮箱:15195754687@163.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