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以往阅读经历和接受的有关阅读的教育,留给我的基本印象是:读书是为了获取信息。而罗辑思维前知识策划人、读书怪才李源说,读书的本质是读人。也是从参加他的“高效阅读课”开始,我开启了寻找认可的读书方法论、梳理自己的读书方法论的过程。
现在我认为,读书是为了获取某些人的信息。
第一步,查作者。了解他就是了解了你要读的书的背景信息,只有了解了这个大前提,才能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在书中看到的“信息”,并了解如何看待作者的解读,直至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作出自己的解读。之前写读书笔记总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就是因为对作者理解不透,读书笔记往往写成了“某某书的中心思想”+“一堆天马行空的心绪”。
第二步,通读。查作者,是为了筛选,保证打开的是值得读的。在此基础上,通读还是必要的。小学语文我们就开始学习总结段落大意、缩句、总结中心思想。这些技能就是为通读准备的。得用上。通读后,把缩句后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梳理一遍,就是整本书的“思维导图”了。
第三步,精读。李源用远全中近特的镜头语言帮助大家精读,我认为这方法很妙。远景、全景是交代大背景,中景交代人物关系,近景交代事件进展,特写强调重点。在梳理好整书的思维导图基础上,就可以按照上述方法梳理书本内容,确定要精读那些内容了。你通读过程中可能没有记住什么内容,但是对大背景、情节进展等的了解会让你感觉是置身其中了一遍,那种“经历过”的感觉会留在潜意识里,帮助消化接下来要精读的部分。所以如果实在要“效率”,前面的时间不可省,可省的是在通读基础上,精读部分内容的选择。
总之,只要精读“近景”和“特写”即可。
第四步,梳理作者的观点,总结自己的观点。前面三步的主要是学习,第四步才是阅读的精华所在:思考并有所建树。边读边思考当然更好,那么在这一步只需要把前面的思考放在一起进行梳理,并与作者的观点进行对比、碰撞即可。
最后,写出一篇读书笔记。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将用这个方法读完《史记》,并写下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