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
有些事儿我们不想让机器干
1. 想让别人放着机器不用用你,最好的办法就是表现出“人味儿”。
2. 现在机器已经能做大部分应该让机器干的活,人就应该去干人该干的事儿。
3. 本质上说,利用“人性化”找工作,就是在迎合人的偏见。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这种“偏见”也可以叫做“特点”。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会不会面临大规模失业,怎么做才能不把工作输给机器人。通常谈论这个话题都是看人工智能有多厉害,在多大程度上能取代人,但事实证明这个想问题的角度有点危险。
换一个角度。不问人工智能到底有什么是不能干的——干脆假定将来人工智能什么都能干。我们改问这个问题——
有没有什么事情,哪怕机器也能做,甚至能做得比人还好,但还是希望找个真实的人来做的?
有没有什么服务,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服务?
如果说将来人工智能技术无比发达,能制造出跟人一模一样,有人类全部功能的机器人,已经到了你无法区别谁是人谁是机器的程度,那万事皆休,这个问题就不必谈了。但是就目前人工智能的研发水平而言,机器虽然在某些方面比人强得多,但毕竟跟人是有区别的,总能看出来谁是人,谁是机器。这就给人留下了机会。
亚利桑那州有个两次暴力性侵儿童的罪犯,即将刑满。而该州法律规定,像这样的罪犯,即便刑期满了,如果他未来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比较大,可以把他转到精神病院继续关起来。到底是放是关,陪审团说了算。研究者利用这个案例搞了个实验。
研究者找来一百多位可能当陪审员的人,把他们分成两组,让他们观看整个庭审过程——律师、检察官、精神病专家,都是真的——唯一区别是在两组陪审员看到的录像里的专家证词不同。
第一组中,专家说自己跟罪犯有两个小时的面谈,然后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判断,他仍有强烈暴力犯罪倾向,应该继续关起来。
第二组中,同一个专家,说自己并未见到罪犯本人,他只是把罪犯的所有相关数据输入一个心理学模型——这个工作任何人都可以做——而这个模型判断罪犯仍有强烈暴力犯罪倾向,应该继续关起来。
如果你是陪审员,你认为哪个专家的意见更有说服力呢?
一个背景知识——从红酒到政治事件到犯罪预测,专家的个人判断都远远比不上统计模型(现在流行叫“大数据”)的预测。所以你应该听模型的。
但是实验结果是第一组的专家对陪审团的影响力远远超过第二组。
人们更相信面对面的“人性化”判断。
第二个例子:如果你是个病人,你是更愿意相信那些一直在第一线接触病人的临床医生的判断呢,还是更相信一个专门搞科研的医学家的判断?临床医生也得听论文的对吧?
但结果是病人更相信临床医生。
人有这么一种偏见,喜欢过高评价“人与人面对面交往”这个行为,而对抽象数据不怎么买账。这是可以理解的,人类有史以来都是面对面交往的,而抽象数据这种东西可能根本就没有进入文化基因。人本质上是个社交动物。
这个偏见,在人工智能时代给人类留下了一个工作机会。人工智能再怎么发达,还是要求:
1.最重要的决定是由人做出的。如果中国要对哪国宣战,我们要求这个命令是人下达的,在这个问题上不可能听从人工智能的指挥,不可能把核按钮交给人工智能。人说了算,不能让机器说了算。
2.我们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这个想法随时都在变,无法给人工智能一个清晰的目标,所以有些事儿还是让人自己解决比较好——因为我们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要“解决”的是什么。
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更愿意跟人打交道。
所以想让别人放着机器不用用你,最好的办法就是表现出“人味儿”。
从这个角度想,“理工男”可就有危机了,未来也许是“文科生”的天下。一些调研——从2000年开始,工程师们在日常工作中所需要消耗的实际脑力,就已经开始下降了。可能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那么工程师的活就越来越简单——也就是越来越不值钱。
不爱社交的IT男不是好同事。
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人就一直在模仿机器,好像人的价值就是机器化一样。亨利福特有句名言:“我只想要一双手,为啥每次总有个大脑跟着这双手?”但是现在时代变了。现在机器已经能做大部分应该让机器干的活,人就应该去干人该干的事儿。
评论
“人更愿意跟人交往”这个结论当然没错,一些研究,说机器在很大程度上能迎合人的感情诉求。一个青年女性,跟一个最原始的机器人聊天程序聊,居然聊着聊着把自己聊哭了。一个大学生在一台最土的台式机电脑前参加什么测试,问答完了居然跟这台电脑产生了感情。所以要说交往,人未必是不可替代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这些研究恰恰证明了人的感情需求有多么强烈——机器人虽然方便,如果能来一个真人那就更好了。说宅男整天对着电脑打游戏不需要社交的人,可能不理解宅男:游戏恰恰是模拟社交——为什么网络游戏比单机游戏好玩?因为网络游戏是跟真人一起玩啊!
本质上说,利用“人性化”找工作,就是在迎合人的偏见。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这种“偏见”也可以叫做“特点”。人活着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叫“对”?难道“按我的偏见走”,不也是一种合法的目的吗?
怎么才能让自己更“人性化”呢?
跟客户建立个人关系,不要只谈利益
衣着打扮、说话语言彰显个性
一个团队要有私下的个人互动,要有“化学反应”
作报告不要把数字直接摆在别人面前,得发挥想象力把这些数字形象化
逢年过节给群众送温暖
关键时刻站出来调动周围人的情绪
出了事主动承担责任
表态支持你支持的人
发现别人身上的亮点,互相吹捧
面对敌人同仇敌忾
这就是一个具体的“人”的力量。
知识点二:
新巨富的新文化
这个时代的全球巨富们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其所在国家的独特文化,你甚至可以说他们自己就是一个国家:他们不但有钱,而且比普通人更聪明更有拼搏精神,他们赢了起跑线还要毫不松懈地一路赢下去,而且他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有句话,说“如果你不对量子理论感到震惊,你就是没理解量子理论。” 把这句话的意思引申一下,那就是说世界上有些事实,有些现象,对我们的认知会产生一种冲击力。你一旦听说了这个事儿,你的思想就会发生一种不可逆的变化,你可能会坐立不安,你就会忍不住赶紧去告诉别人。
当今这个时代的超级富豪——不是普通的“富人”,而是那些年收入超过两千万美元的超级富豪。
这些事情似乎跟每个人都有关系。
《巨富》。但是Plutocrats的字面意义其实是“富豪统治”——世界正在被这些巨富所左右!
在技术进步、全球化和自由市场这三个力量的作用下,财富正在加速向这些超级富豪手里集中。过去美国1%的富人曾经只拥有10%的财富,现在超过30%。
全球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他们是他们,我们是我们,我们想要成为他们,那是越来越难。但是这本书的重点说的不是这个,而是这些巨富们的文化。
这个时代的超级富豪,不但跟我们不一样,跟上一代的富豪也非常不一样。但是他们互相之间几乎是一样的。有统计说大约40%的巨富是在美国,有40%是在中国,剩下的20%在俄罗斯、印度等国家。但是对这些巨富来说,说他们是“哪国人”意义不大,因为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远远超过他们跟本国人的相似之处。
跟上一代富豪相比,新一代的富豪都是自己赚的钱,而不是继承的。哪怕是排在前0.01%的这些人,他们的大部分收入也是来自工资和商业所得,而不是来自资本收入,事实上资本收入在巨富收入所占的比例正在缩小。也就是说他们不是靠直接投资,以钱生钱,而是通过工作去赚钱。他们之所以这么有钱不是因为他们的爸爸,而是因为他们占据了这个胜者通吃的时代的“胜者”位置。
他们是怎么取胜的呢?从外部条件来说,最关键的是抓住了“革命”。有一种是技术革命,新技术出来带来新的商业机会,比如互联网。另一种则是中国改革开放和苏联解体这样的机遇,一下子来了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这并不是说苏联解体了,你家靠侵吞国有资产就成巨富了。家庭特权可能带来资金和信息,但是要想做大做强,你必须得学会冒险,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现在一种普遍的“致富”模式,就是设法把过去只有富豪才能享受到的服务普及给大众。比如说过去你是一个只在高级餐馆做菜的厨师,现在如果你能上电视给大众表演怎么做菜,你就能更好地把技能变现。而在这种模式的背后,资金的重要性其实没有那么高——现在这个趋势是在才能和资本之间的合作中,资本得到的份额在减少,而才能得到的份额在增加。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歌手,那么跟过去的歌手相比,现在你拿的比例在增加,而你的唱片公司拿的比例在减少。
所以说光有革命的机会也不是站在风口是头猪都能起飞!新一代巨富同时也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他们往往从出生就开始竞争,赢了起跑线,然后一直赢,赢到今天。
首先是教育。你父母得先能把你送进top 1%的幼儿园,从此一路名校,一直到争取进入哈佛大学,这一切努力都能直接增加你成为巨富的可能性。父母倒不一定非得是富豪——事实上大多数巨富的父母都是中上层的中产阶级——但是父母得有能力把你送到好学校去赢起跑线。
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取得了可见的成就。比如搞金融的,从十几岁就开始炒股票;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进入一个非常牛的实验室。可以想见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未来的成功者们还是得到了父母的帮助。为什么有人还在上高中的时候就能发表第一作者的高水平论文?因为第二作者是他爸爸。
他们即便已经很有钱了,仍然在高强度工作。八小时工作制,加班得给加班费?那是普通员工才有的待遇。巨富们每天工作时间比这长得多,有的人凌晨两点半起床,甚至希望干脆不睡。到了这个高度,他们感受到的世界变化太快,就得这么拼命才能跟上别人的节奏。富豪跟富豪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大,你是越富就越觉得自己不够富,只有继续赚钱才能更有钱——这样的结果就是70%以上的富豪的钱都是过去十年赚来的。
这种在顶端才能感受到的竞争和变化,要求你必须能执行,用个现在的新词儿,叫做“残忍的效率(brutal efficiency)”!这意味着你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事情办成。不管有什么东西挡道,不管有谁会为此受伤。所以这些巨富其实未必比一个上班拿工资的人快乐,可能犯一个错误就损失几百万美元,但是毫无疑问,这些人过得都很high。
但是他们还很强调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那些在Google公司的人,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来挣钱的,他们认为自己是来改变世界的。Larry Page最爱跟记者说的不是我们Google赚了多少钱,而是我们Google搜索可以救命:别人有哪里不舒服,上网一搜索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病,快速寻求帮助;将来我们自动驾驶汽车出来,能救的命会比任何一个政府机构改革都多。
他们是全球公民。印度、中国和美国三个地方的平均生活水平相差很大,但是对巨富们来说,他们在三个国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其实是一样的。他们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大城市开展工作,干完全一样的事情。他们是世界公民,你甚至可以说巨富们自己就是一个国家。他们的教育是全球化的,生意是全球化的,身份认同当然也是全球化的——生产车间在哪里,雇佣哪国工人,对巨富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感情问题。哪个公司(比如日本公司)不适应全球化,就得被淘汰。
他们的利益在全球,那么他们也就关心全球的每个国家的事情,他们搞的慈善事业也在全球。但他们搞慈善,比如比尔·盖茨,不是捐款就完事,而是自己出手,像办企业一样办慈善。此书出版之后我们看到,扎克伯格搞慈善也是自己专门成立一个LLC。
他们也会对政治施加影响,比如支持同性恋,以及更多的则是对本阶级的利益的维护。事实上,巨富们很擅长跟政府官员打交道,绝对不是什么只懂技术的书呆子。
目前这些巨富还几乎没有女的。不过这一代富豪的婚姻也有特点。过去的标准模式是A男配B女,比如富人娶秘书,或者富豪的儿子娶个女明星之类;而现在的富人更多的是娶自己在哈佛的同班同学。当然女方在婚后可能就不工作了,但现在这个模式是夫妻是同一个档次的人物。
还有一点,那就是新一代巨富脑子都非常厉害,一般都有数学和物理的学位,都是技术狂人。形容这样的人也有一个新词,叫做“alpha geek”这个词来自“alpha male”,一群动物中领头的那个雄性——也就是说这些巨富是极客猛男。现在是“聪明是一种新性感”的时代,不光中国,美国领导人也得懂点技术。比如奥巴马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在国情咨文里提到“数据”这个词,第二个提到“统计”这个词的美国总统。当然华尔街和硅谷的人喜欢他。
评论
把普通人跟巨富们的生活文化做个对比,是不是有同样的感觉呢?过去人们莫名其妙地会对富人有一种特别的优越感:你虽然有钱,但是你儿子不成器啊,但是你私生活不检点啊,但是你故步自封工作不努力啊,但是你思想已经落后了啊,但是你的钱都是腐败得来的啊,但是你唯利是图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啊……
可是真正的巨富并不是这样。他们的儿子很成器,他们生活很正派,工作很努力,思想很先进,赚钱不是主要靠腐败,而且都有远大理想。那普通人还有什么机会呢?你还有什么资格鄙视那些赢了起跑线的人呢?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所有人都应该了解这件事。没有这个正确的世界观,什么鸡汤都是精神鸦片。
所以这个世界的大趋势,的确是贫富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有了这个正确的世界观之后,再来看看普通人还有什么机会。
第一,这个时代的好消息是资本并不重要。可能是因为制度健全,可能是因为市场成熟,可能是因为互联网,总之现在有才能的人很容易冒出来,才能比资本重要得多。当然才能的培养也需要家庭的支持,但是你不需要一个特别富有的家庭就有可能获得很高的才能,个人努力是起主要作用的。
第二,巨富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一个持续的状态,保持这样的状态需要永不停息的努力。并没有多少人,更没有多少家庭,能永远保持这样的状态。美国小镇,就有很多所谓“trust fund kids”——也就是说他们的父母赚了很多钱,给他们搞个信托基金,然后他们就可以一辈子不工作了,靠这些信托基金过上很不错的生活,没事儿当个环保志愿者之类。这不是天赋和教育问题,完全是心态问题,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赚钱。
第三,真正伟大事业的成功,都是冒险的结果。而冒险就在一定程度上如同买彩票,不一定谁能中奖,只要你敢于尝试就未必没有机会。
这里最大的好消息是,这些巨富虽然得到来自家庭的帮助,但最主要的财富都是自己工作赚来的!
由此得到
这个时代的全球巨富们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其所在国家的独特文化,你甚至可以说他们自己就是一个国家:他们不但有钱,而且比普通人更聪明更有拼搏精神,他们赢了起跑线还要毫不松懈地一路赢下去,而且他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