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乘客,你好,欢迎乘坐49路末班车,这是你的车票请收好。
车牌号:49路末班车
车票号:H20250215
车票价:1440RMB
参考资料:《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凡歧视必得有代价》薛兆丰
在这一节中,薛兆丰老师主要跟我们讲述歧视所产生的代价。在我们过去的理解里,歧视是一种鄙视,是上位者看不起下位者,欺负下位者,是一种损人利己,在比较中获得自我满足感的行为。
但在经济学家看来,歧视是双向的,当我们自己歧视别人的时候,自己也要付出代价。
首先,我们来看“歧视”的定义,所谓的歧视就是区别对待,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自身无法完全拥有全部事物,只能进行多方对比,最后选择出最让自己满意的选项。而只要进行对比便有优劣之分,好坏之分,于是歧视便产生了。
其次,“歧视”即区别对待形成的根源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是自身的偏好,例如,在选择唱片时,有人喜欢陈奕迅、有人喜欢王菲、有人喜欢周杰伦、有人喜欢薛之谦,等等。每个人的曲目偏好不同,所喜欢的音乐、歌手、曲目也各不相同。第二是信息的不对称性,当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无法完全获取所有的信息而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已知的信息等来进行判断。如,在行走时看到了蛇,人们下意识最直接的反应是恐惧、害怕、想要逃跑,而不是上前仔细观察,花时间了解这条蛇是否有毒,风险过高。
因此,当人们对另外一种人(无论是肤色、地域、性别,还是其它方面)产生歧视时,会发现其也是自我某方面上的缺陷(资源不足、所掌握的信息不全面等),会对自我产生反向影响。例如,在文章中,薛兆丰老师举了自己的例子,作为一位广东人,将世界上的人分为三种,广东本地人、广东以北的所有人(称之为“北方人”)、中国人以外的人(称之为“鬼佬”)。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情况下,这种地域上的划分并不会对自身的生活产生影响,甚至可以得到一些自我的满足感。但在一个相对开放,各种地域的人相互频繁交流时,会降低歧视感。自己的大学同学来自中国各地,出国留学时自己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我们便需要与其他地域的人友好相处,共同组成学习小组,完成课业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地坚持过去的地域歧视将难以融入集体、难以完成自己的学业任务,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另外一类人产生歧视,其自身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当人们在一个保持开放性,能够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信息的环境中,降低自身信息的不对称性,窥其全貌,降低歧视感。
从某种程度上看,市场竞争,让人们能够更多地与陌生人接触、与更多的陌生人接触,降低自身的歧视感。“并不是人生下来就心胸宽广,人们不歧视别人的心态,是在竞争当中慢慢习得的”。
尊敬的乘客,49路末班车已到站,欢迎下次乘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