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上做面膜时突然想看《奇葩大会》,看到蒋方舟出现时,面膜已经该洗掉了。可我被她说的话题吸引了,就任那些红色糨糊在脸上干着。
蒋方舟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9岁就能出书的女孩子,可谓是天之骄女。当她面对镜头说出自己是“讨好型人格”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难以置信。
在我看来,如蒋方舟这般优秀的女孩是不需要去讨好任何人的,她完全可以鼻孔朝天的骄傲的立于人群之中。听她说完,我才了解,原来好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希望被所有人喜欢和认可,哪怕是自己不喜欢的人。
2
记起幼时,因父母离异,我与母亲不得不搬去与姥爷姥姥一同居住。那时妈妈总是不停的告诉我:要感恩家人、感恩姥姥、感恩亲戚。要明白你和别的孩子不同,要懂事,要听话,不能任性。不要做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只做让人家高兴的事。
从那时起,我就是个不爱吭声且略显木讷的孩子。不是我不想说话,只是我心中遵从着母亲的教导。我希望别人喜欢我,却不知道怎样的行为或语言才能被人喜欢。
所以我不敢说了,行动也迟缓了,仿佛是要通过延迟来确定,我在做的事情你们喜欢吗?就像一个演技拙劣的演员,他越在意观众的看法,就越无法投入,演的也越发尴尬,于是就更不被喜欢。
3
青春期的时候,我的这种敏感状态到达了一个极点,无论在哪个班级,我总是个边缘人。一如蒋方舟所说,我不敢跟别人发生“真实的关系”,因为我怕他们不喜欢真实的我。在同学们彼此打闹笑骂的时候,我只有在旁边看热闹的份。
当时我就想,他们怎么这么放得开,怎么这么敢说敢做?不怕哪句话没说对得罪同学朋友吗?
有时我也看到他们闹别扭,男孩子当众打骂的都有,甚至男女混打也见过。可事情过去后他们还是那样,谁也没有少块肉,也不会因此就被所有人孤立,没了这个朋友那个还来说话,生活还是一样继续。也许过不久,那打架的两个人都和好了,我还在心里琢磨着,他们当时闹的那么凶,怎么就这么轻易的又好了呢?
我从没气到要和某人绝交,或者说我不敢气,我不敢破坏任何关系,得罪任何人。同学之间的那些快意恩仇,对我来说是一种任性,而任性在我的生命里是多么的奢侈。
4
当蒋方舟在节目中小雀跃的说着:我终于会骂人啦!她脸上的那种小骄傲和小幸福,我懂。
就在去年,我去一个亲戚开的公司帮忙。公司管理混乱,同事们说话都很粗鲁,做事也很自私,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大家相互推诿扯皮。最让我生气的是,一个我叫叔的长辈,每每把自己没做好的事情扣到我的头上,搞得最后老板把我教训一顿。
也许是真是被欺负到怒了,也许是仗着有同事女孩的力挺,也许是心想TMD不过是一份老子不喜欢的工作,我终于开始还击了。还击的感觉,让我充满了力量。
我从刚开始的怒吼摔打,到之后的冷言冷语,再到后来能理智的摘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我终于感受到了“任性”对自己的好处——发泄压抑的情绪,表达立场和观点,让别人知道你是不好欺负的。
当然,我离开了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但是我感谢那些人,那些让我终于可以坦然开骂,愤怒到摔桌子的人们。那种酣畅淋漓的反击,在我之前的人生中是不曾体会过的。是他们让我知道了——任性,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学会维护自己的“任性”,也是一种的技能。
5
某一天,我妈跟我说:“你应该教孩子学习学习小狗。”
“什么?”我不解的问她,不知自己是耳朵有问题还是理解有问题。
她说:“让他学小狗一样讨人喜欢,见谁都摇尾巴,谁看到它都喜欢。”
我苦笑一下,眼前又浮现出了曾经小小的我。那是到底谁啊?一只没学好摇尾巴还不会咬人的小狗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