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这才是心理学》有感

读《这才是心理学》有感

作者: 心念有约 | 来源:发表于2018-02-28 11:49 被阅读0次

过年这段时间看到两个现象:舅舅的孙子快九个月了,孩子还不吃米饭,只吃奶粉和粥,一问才知父母不同意,理由是奶粉的营养比米饭高。

另一个则是堂哥的身体不好,心脏有点问题,医生说海鲜不能碰,其它的食物能不能吃倒也没说,但家人还是会对他的饮食作一些限制,有些是根据别人听说的,或者是根据自己的一些经历认为可能对心脏产生影响。

咱们姑且先不谈论对错问题,先谈另一个问题,即是他们的判断是根据直觉还是有实证的证据?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或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比如听说大蒜对身体有好处,于是家里就多了一堆大蒜;听说芹菜能降血压,于是就多吃芹菜。

其中,听到最多的是某某人开的土方治好了我的慢性病,然后说这个人的医术高明,并进行宣传。

在读到《这才是心理学》这本书后,发现很多人把个案研究的证据或是用鲜活性证据当作证据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他们的主张基于鲜活的见证,同时依靠鲜活或不依靠鲜活的见证来交流。

这种伪科学是基于错误的因果性关系导致的,比如上面提到的某个郎中医术高明,是因为治好了医院治不好的慢性病。这种错误的逻辑是:因为他治好我的病,所以医术高明。

这种与科学的逻辑相违背:一项主张基于证据而非鲜活的见证,同时依靠或不依靠鲜活的见证来交流。

换句话说,因为某某郎中医术高,所以他治好了我的病。即先有某郎中医术高明的证据,然后用案例阐述观点才能说明这个郎中医术真的高明。

然而现实是人们并没有批判性思维,而且还没有比较信息,这就会产生选择性偏见:

首先,由于不知道这个郎中治好的人与治不好的人各自的比例是多少,就没有比较信息,来确认这个郎中的医术到底怎样。就有可能造成幸存者偏差,即只听、看到治好的病人,而看不到另一半(治不好的说了也有可能被选择性的忽视)。

其次,在治好的病人中,有哪些是真正的因果关系,哪些是虚假相关?有没有人是安慰剂效应的产物?由于安慰剂效应的存在,人们会因为“鲜活性效应”而产生偏见。

再次,由于选择去看病的人数的多少无法得知,可能受小数定律的影响,也可能产生偏见。

所以说,现实生活中用个案来判断这个郎中医术好不好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你无法操纵所有的变量。

再回到开头的两个例子,你也许发现了问题,人们大多数时候是依据相关性去考虑问题,而没有思考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

也就是说,大多时候是依据感觉走,依据情绪来处理问题,却不知情绪只是动物性的一面,人还有理性的一面。由于理性大脑的无知和懒惰,这也造成我们思考问题总是以“我觉得”、“我以为”来感知整个世界时,很少问对错,却以情绪来衡定。

这种律师思维——先有结论,再找理由来证明其结论的思维方式,大多数的情况下是错的。

你必须拥有科学家思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思维方式,才能建立批判性思维,才不会被各种偏见影响。

我想这是写这本书的目的吧。



相关文章

  • 读《这才是心理学》有感

    过年这段时间看到两个现象:舅舅的孙子快九个月了,孩子还不吃米饭,只吃奶粉和粥,一问才知父母不同意,理由是奶粉的营养...

  • 读《这才是心理学》有感

    读一章的时候,就发现这本书跟《影响力》虽然都是讲心理学的,但是文本风格却完全不一样。《影响力》比较通俗易懂,而《这...

  • 读《这才是心理学》有感

    想要和别人争辩的时候,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总觉得哪里不对,但就是无法指出别人错在哪里?然后就一直在两个信念间摇摆不定...

  • 等待

    ——读《边城》有感 初读《边城》,给我这...

  • 巧助力,促提升——读《教育心理学》第四章有感

    巧助力,促提升 ——读《教育心理学》第四章有感 这周,...

  • 战胜拖延

    ———读《做,就对了》有感 文 果果果果木 近日阅读了美国心理学教授...

  • 2019.11.4 小雨

    今晚开始在看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挺好的一本书,我应该早一点读这相关的书籍才是,相知恨晚的感觉。 ...

  • 高尚的灵魂才是魅力的源泉

    高尚的灵魂才是魅力的源泉 ——读《茶花女》有感 今天读完了《茶花女》...

  • 读《这才是心理学》

    1 有感于这两年看书越来越少,遂决定今后每月读完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 这个月读的是《这才是心理学-- 看穿伪心...

  • 合作的艺术

    ——读《输赢心理学》有感 为达成统一目标,彼此配合,联合行动,谓之合作!合作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这才是心理学》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fb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