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8

作者: 阳光丽兹王 | 来源:发表于2019-03-28 11:43 被阅读19次

    《悉达多》-- 生命的探索、尝试、轮回与永生

    第一看次翻开这册薄薄的小书,是在寒假带娃去长隆的飞机上。书的一开始,俨然英俊帅气的富二代&学霸登场,悉达多自带光环,自动圈粉。父母爱他,朋友尊敬他,人人仰慕他。可悉达多却无法喜欢自己,他找不到他想找的“阿特曼(“内我”),周围也没人能帮他找到。于是悉达多不安、躁动,无法喜悦,执拗地放弃索罗门之子这一崇高地位,不顾一切舍身投入到不持一物、居无定所的沙门当中。对精神世界对阿特曼的追求,可以让悉达多放弃所有,并且他不认为这是放弃,这是牺牲,这么纯粹的追求,让人震撼。

    在悉达多遁入空无的沙门修行之后,他自找苦吃,去感受疼痛、焦渴、饥饿、劳累,修习平定心跳,直至心跳减缓乃至停止,整整三年。这三年,他学会了思考、斋戒、等待,可他依然没有找到他想要的答案。于是,他又脱离沙门组织,跑去听世尊佛陀乔达摩的法义。在那里,他认同佛陀,却不认同他的法义。认为法义无法证实,反而将整个完整和谐的世界打破、断裂。佛陀的回答颇有意味,他平和、语言简洁地肯定了悉达多的思考,夸赞他勤勉,但提醒他提防太过聪明。

    离开佛陀,悉达多深深思索,仿佛觉醒、初生,走上自我之路。他决心活在当下,在感官中获得新生,而不仅仅是仅依赖思想而忽略现世。

    于是,他走进了花花世界,见到了名妓迦摩罗,跟她学习爱的艺术。并经由迦摩罗认识了富商迦摩施瓦弥,向他学习经商。起初,一切如他所愿,虽然他堕入尘世,但依然保持着警醒,保持着沙门的思考、斋戒、等待。但是渐渐地,他迷失其中,并染上了所有他厌恶的恶习:淫乐、权力、赌博,当他终于对自己所为厌恶至极,他几乎要投河自杀。还好,脑中一声“om”,将他唤醒。他再一次抛下了所有,船夫瓦酥迪瓦收留了他,他向船夫向河水学习,学会了等待、忍耐、倾听,于是他又成为了世人敬仰的圣人。

    书中,对感情的描述充满寓意。当年,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父亲,抛却了一切,之后他又意坚志决地离开了沙门。甚或不顾朋友的劝说,离开了佛陀。可当儿子(迦摩罗所生)像他当年一样诀别之后,他绝望难过,就好像心被撕扯,伤口久久灼痛。他终于体会到了世人那爱的痴愚,体会到了在他离家之时父亲所受的苦,体验了生命的轮回。此时,他终于对他曾比喻为“孩童般的世人”产生了理解与共情,少了聪明、傲慢,多了亲切、好奇、关心。以我有限的认知,在佛教中,“爱”是一种渴望,并不是必需的。所以当他终于经历,又放下的时候,他才成为了真正看透一切的圣人。

    这本书对友谊的阐述也很巧妙。乔文达是悉达多的发小,从小就仰慕热爱追随他,把他的意见奉为自己的方向。所以悉达多离家,他也离家;悉达多离开沙门,他也离开沙门。可当乔文达决心皈依佛陀时,惊讶地发现悉达多并未因为他的决定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于是两人在乔文达的痛哭不舍中分离。有趣的是,中年的悉达多自杀之时,老年的悉达多做船夫之时,两人有过短暂的相遇,可每次乔文达都未曾认出悉达多。或许是青年悉达多高大英俊的形象在他心里从未改变,也或许是他实在是想得想不起来了。所幸,最终成为圣人的悉达多带领乔文达领略“刹那即永恒”,他再次追随悉达多的脚步,发现了生命的喜悦与永生。

    书中另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是关于“目标”的讨论。当穷其一生求道而不得的乔文达找到船夫悉达多,向他请教,悉达多的话发人深思。“一个探求之人,往往只关注探求的事物,他一无所获,一无所纳。因为他一心想着探求,被目的左右,而错过眼前事物。探求意味着拥有目标,而发现意味着自由、敞开、全无目的。”

    悉达多,如果放在当代,那就是最值得推崇的终身学习者,他一生都在探索尝试,一生都在向所有的人和事学习,不论是佛陀还是河流。而且他善于随时随地思考,拥有强大的元认知。纵然他有过放纵的时光,那也是生命的一种体验,不怕犯错敢于纠正,是为勇者。整本书饱含寓意,让人扼腕深思。

    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

    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

    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

    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

    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

    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

    而是接受这个世界,

    爱它,属于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3-2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fq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