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升小,一份持久深刻的切腹之痛,痛定思痛,回头再看:量力而行,把太多的时间精力花在择校上,并不划算。
如果早早就搞定了学区房,那是省心的。如果肯定有靠得住的人和关系,那也是可以择择的。如果,房也不敢买,关系也没有,然后整天烦恼、忧愁甚至寝食不安的,或者病急乱投医,到处折腾的,那肯定是不值得的。
学区房已经悄无声息地从8千涨到6万每平,但是到目前为止,往前看,没有哪个时刻看学区房价不是觉得高不可攀的。有人说学区房价总是涨的,好像是这样的,也有人说如果学区房总是涨价,那岂不是人人都去投资学区房,可事实并没有,好像也不错。所以胆大钱多的买了学区房,胆小钱也许也不少的没买学区房。
学区房是个什么神奇的东西,在名小上学的孩子就一定出类拔萃?有时候身边遇到名小的孩子,我似乎都想睁大眼睛看到他们身上是否有一些异于平常孩子的闪亮点,但似乎并不明显。
南京有一个私立小学,因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后就有条件用一年学前班的方式来挑选孩子和家庭,最后显然是掐了南京生源的尖尖儿,然后顺理成章后面出的成绩就会更显著,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冷静地理解,其实谁都明白,教育并不是化学实验,不是怎么样一调兑,就立马有质的变化。教育也不是变魔法,不是说把孩子放到哪里学校里,他就成才了。
但就是会恐慌,因为身边每个人都在折腾这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敢冒险把娃放到一个所谓的草小里去。然后就拼命托人找关系,打听价格,上辅导班准备冲名办等等。精疲力竭。
如果大家都能冷静一点,都能随遇而安一点,然后小学环境不会那么被人为地区分到极致。大家都能把时间精力用在对孩子的陪伴和辅导上面。不要因为上学而不停地搬来搬去,从小有固定的伙伴,有童年的印记,这些可是名小所给不了的。
现在也有很多人明白,不能自不量力地去硬拼名气太大的名小,因为那是非富即贵的集中营,自己挤进去,并不会也立马富贵起来,或许只会更多时刻自惭形秽罢了。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孩子,虽不说要百年,十年肯定要的。
也都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确实,把孩子当做一个东西,指望交给别人哪个工匠去打磨,父母付点工钱,似乎也是不可靠的,尤其对于低龄小娃。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包括对父母自身的投资,舍得去改变自己,做更好的人,从而做更好的父母,从而也就做了更好的老师。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时候还是难做自己难逃环境。但未必说的这些个就不正确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