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海涛
-01-
读了那么多书,你是否让自己变得更强?
周六公司去轰趴馆团建,大家都嗨翻了,凌晨2才结束。因为路途遥远,加上都喝了很多酒,索性就和同事几个人找了个住所,三四个人临时挤一挤。
晚上洗漱完之后,看见同事小王趴在床上,开着手机,认真的在听书。
因为我自己也喜欢读书,更喜欢结交读书的朋友,但周边朋友读书很少。所以见到这种场面,我兴致勃勃的冲上去,很好奇的问题他:“不错呀!你在听什么书呀?”
他回答我:“一本关于格局的书!”。
我揶揄他说:“哎呦!不错哦,这是要成为一个大人物啊!”
他不好意思的笑了,然后又紧接着说:“这本书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大格局的人,很多人都在听,我自己也买了一本,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听”。
听完他的这番话,我更加诧异,倒让我想起来之前听过一句关于读书的言论。
读书的目的一来陶冶情操,但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认知,做到知行合一。
而然,我的同事小王工作中的行动却和“格局”这两个个字背道相驰。
他是一个典型的“啃老族”,父亲是做建筑的,家境也不算太富裕,开着父母的车整天在瞎混。长着一副俊俏的脸,脑子想的是如何泡到漂亮的姑娘。
当然了,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没权干涉。
但工作上,整天在磨洋工,迟到早退,能少干的绝不多干,能不干的绝对不会动手去干。
美国总统华盛顿曾经谈过读书,他说:“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的书等于废纸”。
只是单纯的拿书就读,而没有理解大体的寓意,更没有应用到实践,提高自己认知,正确的知道自己的行为。
不是读书没用,而是你没用,所以你没用。
-02-
读书不是为了取悦自己。
之前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朋友发起了一个读书打卡的挑战,给自己立个Flag,30天内读完30本书,看着他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
第一天读完某某书,写下100多的读书笔记。
第二天读完某某书,就写了几个字。
第三天读完某某书,什么也没有写。
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关于读书的话题。
有一次,在聚会上见到这位打卡读书的朋友,看到他一个人在喝闷酒,我走上去寒暄几句,询问他上次发起的30天读书打卡。
他苦笑一般,表情尴尬的对我说:“就坚持了两天,感觉读书太累了,本来读书的目的是缓解焦虑,这下反而更加焦虑了”。
因为我们生活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的快速迭代,让粘人年我们面对海量的信息。所以快是当代年轻人生活节奏的体现。
学习要快,读书要快,成长也要快,所以也导致很多人活在知识的焦虑中。
著名思想家卢俊曾经说过:“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读书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认知,让自己变得强大,而不是为了获得一时的快感,给自己徒增焦虑。
-03-
所以,读书慢一点没关系,要有自己的节奏,一周一本最合适,最好在写一篇读书笔记。
思考,践行,复盘,缺一不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