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三个月,我们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教学实践----线上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没有任何前兆的情况下被打破。在这一阶段的上课过程中,我们无法和学生面对面,教学似乎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但是同样是在这一段上课过程中,让我感受到了教学和学习“从一到多”的转变。
一、线上教学阶段的做法
1、教学方式从一种到多种
线上教学第一周是2月10开始,实际上在1月30日,我们已经在筹备第一周的教学如何开展。长期经历课堂教学,用惯了粉笔和黑板,信息技术的运用似乎已经脱节。于是设想了很多种方法:仿照玉峰老师录5分钟的短视频,但是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点,5分钟好像并不够用,可是超过5分钟,手机视频就很难放到班级群里。最终在孙中凯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录屏软件,进行视频录课。第一周的5个课时顺利录制,也成为了第一周线上教学的主要形式。
从第二周开始跟着省厅“名师课堂”进行学习。但是因为前期版本的问题,知识衔接出现了断层。于是运用短视频和录播课的形式进行知识补充。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运用视频会议或者钉钉直播的形式在课后对学生进行作业的讲评。
教学方式的从一到多转变,是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的不断变化而采用的不同形式,实际上也从另一个角度老促使教师信息化技术运用走向多样化。
2、作业设计从一种到多种
线上教学面对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作业,每天的课堂中知识点的教授相对于学校来说有所减少,前期教材顺序的调整也会带来作业布置的问题。所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作业形式有以下几种:
(1)课本课后练习----直接写书上
(2)针对性的手写作业单练习题-------抄题完成
(3)相关练习册题目筛选-----可打印完成
作业的形式及要求的从一到多是老师们每天同步上课,研讨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的一个过程呈现。
3、家校沟通从单方面到多方面。
疫情期间,我们没有办法和学生面对面,每天能让我们感受到和学生同频共振的就是班级群里的互动和作业的提交呈现。线上教学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学生上课的情况我们不能精准把控,所以与家长的沟通就比平时在学校多了很多。随着假期的不断延长,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度变成影响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于是家校沟通就会从单方面的学习作业等向学生的情绪,家长的情绪疏导方面,虽然有时作用不是很明显,但是至少做了,就是最大的努力。
二、线上教学引发的思考:
1、对学科知识链的深入挖掘,更深入理解知识的系统性。
线上教学这一阶段,我们有的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学科,当我们的学生不再是由我们亲力亲为地来上每一节课,来教授每一个知识点时,我们对名师的课堂或多或少会有些“不放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有诸多的担忧。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地研究每一个知识点,研究知识点之间的练习,以便在课后辅导课中给学生再做讲解。
2、对优秀学生的定位及定义有所转变。
线上教学对学生最大的考验或者最基本的要求是具有自律性和自主性。在这一阶段中,一部分孩子脱颖而出。在部分孩子中有一些是平时不怎么显山露水的孩子,相反,一些平时比较优秀的孩子,在这一阶段反而有了断崖式的下滑。这就表明对优秀学生的定义随着线上教学的开展而发生了改变,也就意味着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实现从一方面到多方面的转化。
3、多资源的教育环境下,教师的价值体现。
听过很多次这样的话:随着信息技术的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大量云教育资源涌入的时候,教师的位置会不会被取代,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哪里?经过这一次突如其来的疫情,长达三个月的线上教学以及家长的反馈来看,教师能被替代的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情感上的交流是短时间内无法被取代的。教师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师生互动的每一言每一语,每一行每一止。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要从单一的学科知识走向多方面的交流。
三、线上教学对后续线下教学的启示:
1、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这一阶段的线上教学考验学生的自主性,但这仅仅是学生参与学习这件事,要想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就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成为后续教学的重要方向,也要成为一项主要的教学目标。
2、结合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品质。
通过这一阶段的线上教学,不难发现,一些思维灵活的学生在这一阶段基本上没什么困难,但是思维不是很灵活的学生可能就会出现理解不到位,或者做不到从一道题过渡到一类题的精准掌握,只停留在“比葫芦画瓢”的阶段。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把握每一节课,通过观察、引导、探究、表达、总结、梳理等途径,注重学生学科思维品质的培养。
3、有效利用线上线下教学的互补优势,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通过26日上午的论坛培训,“融合教育”已经不是一个新词,虽然这次的疫情起到了一个催化作用,但“融合教育”无疑已经成为了未来教育的趋势。所以,线上线下的互补结合应该成为教育方式从单一的线下教育向多元化转变的一个途径。
经历了三个月的线上教学,我们对学科有了新的认识,对教学的方式方法有了新的思考,相信会支持到后续的教学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