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概念终于被正式提倡起来。可能有不少人疑惑为何要分餐?
曾看过一位大家说中国餐桌现象,夹完韭菜送去入口,筷子又伸向新上的热汤,一叶韭菜就势从筷尖漂在了汤中,功夫不大,韭叶却被同座随汤送去口中。他说看的心惊肉跳,我却读的恶心无比。的确,这种情形太常见了。有人在外只肯夹第一筷,何苦来哉!分餐不难实现啊,如今国家开始提倡分餐制,而分餐实现其实很简单,我们先从餐具说起吧。
筷子,古称“箸”,相传因吴地行舟之人讳“箸”与“住”、“蛀”同音,所以称为快,后因多采用竹制而加竹字头,成为“筷子”。筷子是中国人大智慧的象征,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可考。有相传大禹治水时折木为筷取用热烫食物;亦有姜子牙得神竹为筷试毒的故事。民间野史不足为考,但商纣出图的象牙筷却从时间上佐证了中国人使用餐具的历史。
小小筷子,文化内涵深厚,前圆后方,对应天圆地方;一为太极二为阴阳,筷子中一为主动,二为从动,暗合动为阳、从为阴的两仪之象。筷勺在先秦时期就有筷取羹中菜,勺用碗中饭的分工。筷子直代表男性、勺子圆代表女性,所以有“公筷母勺”的说法,亦是合乎阴阳平衡之道。公筷母勺习俗由来已久,但因生活条件等因素,只流行于宫廷及官宦之家。可以说健康良好的分餐制在中国历史久远。到了唐朝时期,因民族大融合等因素,“合餐制”开始盛行,欢聚一堂,共食一桌,筷子往一块使,勺子往一处用,其乐融融。热闹背后,却有了极大的健康隐患,唾液飞溅席间,口水传递菜中,这些大概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吧。
科学证明,人体疾病传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人们的体液传播。汗水、唾液是最主要的媒介,而中国餐桌上的合餐制却在加剧着这种隐患。无论健康与否,共食一桌,唾液通过筷勺在汤菜之中传递开来,想想的确让人担心后怕。更有甚者,我亲眼所见在饭店用餐之后,在饭店用筷子剔牙者,想想以后这双筷子会不会被自己用到?只是想想就令人反胃作呕了。尤其是眼下的新冠疫情爆发,更需要推动分餐制的健康生活方式,尤其是家庭,为了家人的健康,准备公筷、公勺势在必行。
上周有幸和上海继汉国际谭总深聊过这个话题,一席话让我对中国分餐制的推行有了更深的体会。谭总提及家庭分餐并不难,准备好卫生达标的公筷公勺即可,最佳的是不锈钢制品。不过一定是要像304、410等食用级不锈钢才可以,否则贪图便宜使用不合乎标准的不锈钢制品份反而会引起重金属摄入等问题。标准的不锈钢餐具较传统筷勺有很多优势。竹木制的筷子虽耐热容易含水分却容易滋生细菌,且中国人的筷子勺子更换的频率更低,看则是节俭其实风险更大,衣服鞋帽、化妆品、烟酒糖茶样样更新,而便宜的筷子却一用数年甚至十年八载。
我与谭总是高中同窗,平时难得一见,这次关于健康餐具使用话题深聊让我受益匪浅,对于他和他的继汉良品系列分餐餐具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动。公筷公勺的使用,既保留着中国人热请好客的合餐传统,又增加了西餐中卫生的分餐环节。分餐不分桌,使用公筷公勺各取所需,欢乐依旧。谭总和他的继汉国际一直致力于倡导国人饮食文化的餐具改革,有担当、有责任。他们不仅在推动中国家庭分餐制餐具的使用,更是考虑到孩子们入学的餐具卫生,学生餐具的使用和普及势必会让我们的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分餐习惯。他还提及到亚洲使用筷子的国家不少,像我们的领邦日本虽用筷,但在分餐制的践行和学生个人餐具的配备上由来已久,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是啊,眼下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中餐习惯中的卫生问题,这分餐餐具的推行倡导来的及时。 看来我们家家都该考虑实行家庭公筷、公勺分餐了。保留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加入公筷公勺,遵循传统却多了对家人、对自己、对他人健康平安的担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