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古时候的意思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现代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出自《论语·学而》。对于能被称之为文学家的作家们来说,笔下写就的文学作品于他们自己而言,往往是体现他们个人思想性的载体,是可以由读者等人向他们提问、共同探究内中艺术性的“双向访谈”——而这其中,大家最感兴趣也不能被跳过去的,就是作家们对故乡的讲述和理解,因为读者每每可从中找到能与他们的作品相对应的经历细节,从而引发自身对故土、对影响自己很深的故人的思索。
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阿来、迟子建、毕飞宇,每一个人的作品都曾从不同的层面带给人极大的影响和震撼。他们的书写都还原、重建了各自眼中不完美的世界,也带出了他们记忆里隐秘角落中最初对世界的理解和期待。他们经历过的苦难和不幸,促使他们想去找出问题出在哪里,这种源自生命深处的倔强、敏锐、好奇、悲悯……让作家们在因为求学或求职等机遇离开了自己本来就感到生存颇为艰难的故乡后,因为身边新环境的对照,产生了更深刻的危机感,也就成了诉诸笔端的诸多故事和人物的不竭由来。然而,长期客居他乡后,他们自己开始有时间思考,“故乡除了没能留住他们,又给予了他们多少已经无形中沉淀在生命里的东西”时,无形的厚重感和严肃的气息,也就渐渐走进了他们的文字里。
无论是似有实无的东北乡,还是冰雪遍地的中国东北,无论是名字古旧但内容贴合时代的商州,还是好像只有时光流动但万物永远按照自己的道理自在疯长的江南……故乡对于作家们来说,都是父母亲一样的存在,而当父母亲出于种种原因不得不成为过去式的符号,对他们的追忆,也往往是名为“成长”的人生阶段的开始。风俗可以因时顺势常变常新,但是,我们对父母一般的故乡,那种爱里的矛盾,则永远不会变——“以前觉得是你不够好我才不那么爱你,后来发现是因为我期望你是全世界最好的,你暂时没达到那样的标准,我才不好意思天天把爱你挂在嘴边上,当你我终于都能明白说出自己的爱,对方也能懂得了这份爱的持久和厚重,却总是伴随着失去的遗憾”,然后才发现,我们爱父母爱到早就想成为他们的父母,好去保护他们,我们爱故乡爱到早就想把一切美好都赋予此处。只是,要明白这些,总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不断地总经历锤炼我们,需要文学的力量不断追问我们,需要世界的变动不断地包容我们。
本书的同名纪录片已经可以在媒体上看到,并根据各个作家的特质和故乡采用了不同的拍摄手法,历经多番波折,这些插曲在本书中都有提及。而本书之所以诞生,也是因为书中提到的,纪录片篇幅有限,诸多作家们讲到的创作心得和金句,因为衔接等问题不好直接留在片中,却又可以给因为文学作品想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家们想法的人以启发,才被编汇成书。比如关于作家阿来谈到他的创作观念时,总给人以一种百科全书式学者的严谨,但他本人的作品又不仅仅是百科知识的汇编,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又是什么让他选择在构思作品时采用了那样的文学语言?使人们读来后觉得其中的反差能给人以内省的动力(现代人常常因为关注了几个有价值的公众号就觉得自己愿意为知识付费了,“全知全能”了,可是,真的给你机会解读自己,书写自己,又能给出自己怎样的评价?真的能读懂自己吗?)
本书并不是只面向一般文学爱好者或专业研究人员的图书,而是适合所有年龄层面的、对人生和写作开始有思考的人:新与痛,苦难和改变,挫折和幸福,人生伴行的常常不是绝对的反义词,而是受挫后缓慢螺旋上升的变动,而且由于个体的特殊性,每个人只能学习相似情境下别人展现出来的品性特质,无法全盘模仿,只能自己承受,自己成长,文学往往是最能讲透这个道理的载体,所以,值得我们在平时就慎重地从中进行挑选,谨慎地师从其中的观点,追忆怀念先贤之际,反思重塑自我,用对自己的人生的评价,与文学对应印证,以身为笔,书写更加不一样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