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无一不打上作家生活成长经历的印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在不同地域的作家身上体现得尤为鲜明。
看了央视九套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让我对六位当代著名作家有了一定的了解,或者说是鲜活真切的了解,遂记下点滴。
1、贾平凹
贾平凹深沉内敛又很有派头的感觉。就如他所说,也许是比较内向不善言辞吧,倒给人一种官场人颇有城府的感觉。和阿来比,他对父母的情感明显亲切很多。
故乡就是以父母存在而存在的,父母不在了,那个故乡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字面上的一个故乡,心在纠结着,只有父母在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故乡。父母存在就是故乡存在。
——贾平凹
虽是商州(商洛丹凤县)人,但一口陕西话总让我觉得就像是乡邻,甚至就像我的一个远房亲戚的感觉,不怒自威,没有架子却让人不由觉得他高高在上,如同个下基层调研的领导一般。《废都》让他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考验,带给他的阴影持续了十多年,那段日子他感觉头顶上总有乌云盘桓,直到《秦腔》发表获奖,他觉得天才晴朗了!十多年啊,会对一个人的性格产生怎样的影响和改变?不由想到柳宗元被贬永州的十年,这对一个人而言是不可逆的,尤其是一个作家。
2、阿来
我觉得我对于故乡的爱,不是盲目地说爱或者不爱,我按照它本来真正的面目,去认知它,书写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认识自己故乡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成了我的信仰。
——阿来
阿来沉重又真实,看得出来原生家庭带给他很大创伤,不过这么多年,他已在心里和他们达成了和解。第一次知道阿来是在《朗读者》上,记住了他的《尘埃落定》。他出生于四川马尔康,他生活在四川嘉绒藏族地区,若尔盖草原、梭磨河、四姑娘山、大藏寺、土司官寨……这些神秘莫测的地方让人遐想让人向往。这片曾经让他想要逃离的土地,后来成为了他的作品的背景和源头。他走访了这里的角角落落,了解了十八家土司家族的历史,这些无形中为他后来的作品《尘埃落定》搭好了舞台,他似乎只是一个话剧导演或是美工,人物一个个推门进来,开始登台表演,发生关系,发生冲突。看着他在杜甫草堂的红墙下走过,感觉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3、迟子建
因为我写作是写这片土地,是生命和这片土地滋养赋予我的,我生命和文学的根,其实就是冰雪根芽。
——迟子建
迟子建开朗却和我的理想差异很大。她热爱生活对这个世界充满热情,生活精致很有情调,丈夫的突然离世给她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就像她的散文集《我的世界下雪了》,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直觉告诉我一定会写到这个。但如今她已经释然,就像她所说:“幸福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宽度”,那份爱一直滋养着她,从未离开。她五十多岁了,可压根看不出来,那鲜亮好看的衣服、精致的配饰,那在东北严寒地方却爱花的心,向日葵、桔梗花在瓶中摇曳生姿,那在雪地里就手一躺的洒脱,那明亮的嗓音爽朗的笑声……所有这些都让我感受到她的青春、活力和蓬勃的生命力,没有美人迟暮的伤感,没有功成名就的满足和止步,言谈间她对未来充满希望,每一个明天都值得期待!
4、毕飞宇
毕飞宇最真切动情,很真诚的感觉。印象中他应该是个年轻人,不知怎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对他的作品知道的不多,是那次乐子朗诵时的一篇《青衣》让我记住了这个名字。没有深究过,竟然不知道他是如此有名。但就是觉得毕飞宇的文字应该是美的,是精致的,因为孕育他的苏北水乡那么美丽。这个短片是最唯美的,撑一只小船前行,眼前有饰演青衣的女子穿插起舞,衣袂飘飘、水袖舞动,蓝天白云下,金色的油菜花田里、弯弯的小河旁、破旧的木船边、拱形的石桥上……一切都像一幅画。因为父亲是被人收养的,不知道生身父母是谁,所以毕飞宇说他是没有故乡的人。循着他的成长轨迹重回他生活过的地方,那些曾经的人、事、景、物,一一在记忆中泛起,几度感慨几番落泪,他说——
我相信只要我在那个大地上书写过,我就有理由把它看成我的故乡。
——毕飞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