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
这首词非常短,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却很高。现在我先给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词: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上心头。
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南唐亡国之君的李煜他的词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以南唐灭亡为界。前期多写宫庭生活的奢侈与繁华,后期作品则更多是回忆过往抒发去国怀乡的悲痛深沉。
这首词显然属于后者。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六个字,“无言”就是无语的意思,是无话可说还是心里明明满肚子话却找不到人说,又或者是明明人在眼前然而这种沉痛却又谁都无法说而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回味咀嚼,所以说这两个字非常有张力非常耐品味,我们学古诗就是要学会品味,品味意象品味情感与主旨倾向。除了这些更要品味重点词,难解词和多义词,要学会透过字词的表面去理清它们在特定语境中的真实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读懂诗词。“独”当然就是独自一人,一个字就把词人形单影只形影相吊的孤独与落寞极其形象地描绘出来。不管是“无言”还是“独”,这两个词所表现的都是苦闷与忧伤的孤独情绪,也正是这种情绪的折磨,才有了词人“上西楼”赏景来转移或者说排遣内心苦闷的这个行为。
独上西楼看到了什么呢?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一弯残月细如银钩挂在天上,那清冷的月光照着茕茕孑立的词人,也照着他心心念念却已改名换姓的故国大地。词人用“月如钩”三个字给我们描绘出来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啊!大家想一想此时你脑海里是什么画面?如银钩一样的残月,散着清冷的光辉,这清冷的月光让一切景物都笼上了萧索的色彩,整个画面凄清而又忧伤。用凝练的语言勾勒出形象的画面,画面散发某种情绪从而感染读者,这是我们写作必须要学习的地方。“寂寞”两个字显然是拟人化用法,因为寂寞是用来写人的情绪的,词人却说梧桐寂寞这当然是拟人,是词人以自己寂寞的眼光看梧桐觉得梧桐也带有寂寞的色彩,拿王国维的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词人把自己的主观之情转移到客观之物上从而使客观之物带有了某种主观色彩。这种写法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大家读多了便慢慢习惯,接受起来也就没有了困难。所以老师反复强调要多读,见多方能识广,积累多了时间久了自然会消化成自己的营养。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我们空闲的时间里多读一点书,别管暂时有用无用,就让它们躺在我们的肚子里,让它在时间里发酵,不知什么时候就成为我们得力的武器和脸面。
当然更重要的是读书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著名散文家林清玄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最美的化妆便是读书。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要记住:在欣赏古诗词时大家一定要格外注意动词。比如这句中的“锁”字就非常精妙,锁定,锁住、锁死。如果前面我们说“寂寞”是拟人,那这个“锁”字是不是拟人呢?我认为当然是。因为这个“锁”字是主动发出的行为,而发出这个行为的主体是“梧桐”,这不是把梧桐当作人写又是什么?梧桐在寂寞的深院里亭亭而立似乎把清秋给锁住了一般,整个庭院有了一种安静而又凄清忧伤的气息,这种气息同样是“移情于景”,是词人内心世界的映射。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三句可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哈,这三个小短句一气呵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先说性质后下判断,整体上又暗含比喻。天才之外,谁又能出此妙笔?它的最大妙处在于把抽象的东西写得很形象直观,离愁别绪原本是一种无形无色也无味的抽象情绪,但在作者笔下似乎可以用剪刀剪断一样,这宛然使愁有了形状和质感,像纱像麻又像丝,这是不是非常形象?然后他又说越理越乱,这就把内心的愁表现得十分精准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也许正是受李煜这三句的影响,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在写愁的时候才有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们说文学是讲究传承的,继承——创新——发扬,后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大多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前行。你看李清照笔下的愁,好像有了体积有了重量,大得重得小舟都载不动,这不让那无形无色又无味的愁变得生动可感了么?
欣赏古典诗词的妙处就在于边走边赏,走着走着就陶醉其间。假如你逛遍了世界所有的名园,当你再面对某一朵花的时候,还会感到怵头和担忧吗?
当然不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