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是在为每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人诠释价值,赋予所有生活其间的人们以性格和荣誉。
对于抱残守缺的人来说,宽窄巷子就是老成都撕裂最大的一道伤口。宽窄巷子有多么浮华,老成都的沦陷就有多么严重。至于四川人、成都人出于桑梓之情,对宽窄巷子的赞美夸饰,是否爱屋及乌,是否过誉其辞,我就不去定夺评议了。
不客气的说,所谓宽窄巷子,不过就是一条现代商业步行街,是画虎类犬一蹲假古董。这样的建筑物,在如今全国几乎任何一个城市随处可见。生搬硬造,整齐划一、非此即彼、说一不二、娇柔造作,历史终结,每一个仿古步行街都只是在相互重复着彼此的无聊故事。也因此,雅各布斯会在她的那本名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义愤填膺地控诉,这是现代城市的堕落,是普世规划中的牺牲祭品。
宽窄巷子,这处旧时清朝满族人的聚居点,民国时代富人达官的私宅群落,建国后各事业单位的居民大院,那些豪奢、家常、平静、自由又妖娆的历史记忆,那些寺观街巷,高楼水滨,月色溶溶,灯火阑珊的文化余绪,早已被一堆堆现代高仿建筑攻城略地,沦为忽悠外地游客的一道媚俗甜点。
可以说,过去成都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浸染出来的独特气质,恰是成都文化的价值所在,而宽窄巷子早已一路钱奔,掉头不顾了。
2
我们为什么爱成都?我们为什么爱宽窄巷子?
爱成都,爱宽窄巷子的人,显然不会有人真的喜欢仿古商业街——你家门口就是,何必迢迢千里奔会来此?你我所爱的,是旧街巷,是老茶馆,是渐行渐远的风情,是拾残集丛的民俗,是迷恋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慢生活。
巴蜀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逵路之间,列肆置侩,那种世风人情的闲适与优柔,自隋唐益州兴盛以来,千百年间都是中国城市中别开生面的心灵故事。
而我们记忆中的宽窄巷子,理应是此巴蜀文化的一脉远水,是传统风光的载体,具体而微、绿暗红藏地存留着往昔的生活情趣,审美意味,休闲理想,在川菜辣味弥漫的灰墙与细雨中,让所有的嘈杂、气味、挤轧、村言市语、谈笑风发,都折射出那个熟悉而陌生时代的花雨缤纷,岁事峥嵘。
岁月无情,劫难不绝,这一些在如今的宽窄巷子,早已是昔年烟景。也许,如今的宽窄巷子,盛况比起往时更旺烈,高楼敞肆,百货纷呈,人来人往,摩肩擦踵,但是那种旧时成都自然的情味,逸致,韵迹,早无立足之地。
各地城镇随处可见的假城墙,文青热捧的文艺风咖啡馆、酒吧,点缀风雅的戏摊子,童冈污繚的所谓小吃摊,风惊尘起的吆喝声,栉比棋布的服装店,满坑满谷的游人...........喧闹的荒凉中难免生起疑惑:这里是成都?这就是所谓的宽窄巷子?
3
我会承认,我怀旧的情绪,也许是无端乱喷,精神迷乱,又带着顽劣不堪的迂腐气息的。但不平而鸣的余声中,更多的是感伤。
现代化,让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作家冯骥才曾经游历过法国巴黎。回来,他写文章感慨说,法国巴黎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老旧的历史感,还有因老旧的历史感触给人的生活的逍遥之幻。在那里,一个本该远去的老欧洲奇迹而自然地跨越了时空和世俗,还有普世的现代化,在城中隐然纵横的老街老屋像一粒粒石子漫不经心的落入世界池塘;随意和座椅上的老人聊一聊,他都会告诉你莫泊桑坐过哪一张椅子,毕加索曾经在这里和谁谁谁见面......巴黎深沉的厚重的风神情味,正是沉淀在那一条条老街老巷中,像是一条古旧的小船,载着我们的灵魂驰向往昔的奇妙境界。
这一切,都和现在的宽窄巷子无关了。如今的宽窄巷子,除了千篇一律的店铺,除了赤裸对人的铜臭,还有什么风物和气味呢?真的,现代商业主义,让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崩溃,让每一个游子都徘徊于歧路,看不见可以循路回家的灯火。
我想,既然我无法阻挡住这一切人为的破坏、扭曲与变迁,我剩下的一点权利,也就只能通过地下古物、纸上文献、耆旧述忆与自我经历,在心中重建那些所有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乡土中国”,聊以借寻故国神州众多像我一样的受伤者。
我看过很多宽窄巷子的旧影读物,和那里的街巷隔空照影,常怦然心动。我生的太晚,无法去亲历亲证,只剩有几声叹息,一缕念想,现在说给你听。
2018,4,10,午休前,闲敲
会勉力坚持每天都写一些文史八卦、生活随感、人物看法、影视评论等。感谢阅读、关注、点赞。
欢迎约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