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了一下这个月状态不佳的原因,我想本质上可能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教育模式从3+1,变成了4+1导致的。自从我爸来了和我妈一起帮我带娃后,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因为一些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意见不一致造成的,我想这是不论对我,还是对其他家庭成员来说都必须要经历和面对的环境的变化和磨合。
面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是一个既很“大”又很“小”的话题,为什么说大呢?因为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影响孩子的思想和对未来的判断,甚至一些观念也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为什么说小呢?因为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都是看似由无数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所构成的。
在教育上,其实不论是哪一位家庭成员,我们的目标或者说是初心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平安的成长。
但是,落实到每一天的生活当中,因为不同的生长年代背景以及不同辈份之间的生活习惯的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想法和处理方式。
在这里没有办法完全客观的去评判谁的更好,只能是相对感性的去描述现实情况,当我们面对同一件事情时所代表的不同看法和做法。
我简单的把它举例为A面和B面。A面代表长辈(孩子的姥姥姥爷),B面代表父母辈(孩子的爸爸妈妈)
家庭环境与氛围
在我从小长大的印象中,好像父母吵架真的是家常便饭,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可能他们自己不觉得有什么,好像已经麻木了,或者说是已经习惯了这种不吵不闹不热闹的相处方式,可是,对于作为孩子的我们来说呢?却感受到非常大的恐惧和强烈的不安全感。曾经无数次的躲在被窝里,听着他们上楼的脚步声,开始心跳加速,狂跳不止。当时年纪还小,根本做不了什么,只能默默祈祷着不要吵架,不要吵架,把耳朵捂起来,不听就好,不然还能怎么样呢?这种感觉一直伴随了我很多很多年,直到我大学毕业工作了以后,还是偶尔能够在半夜接到来自远方的需要“评理”的电话。这些事情,可能会深埋在我的心里很多很多年,这些感受可能是如果我不说,父母甚至都意识不到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的经历。直到我怀孕的时候,有一次和爸妈一起吃饭,饭后我说到很害怕半夜接到电话,可能他们才知道我的真实感受和来自内心深层的恐惧。
说起上面这段经历的原因,是因为我经历过的不好的,当我有了孩子,成为母亲以后,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经历这些。所以,我们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善意的,幸福的家庭氛围。
当面对孩子有时候看似“不听话”的情况出现的时候,也能以非常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因为哪有孩子是不哭不闹就长大的?这就是孩子成长的常态啊!大喊大叫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让孩子也学会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
家庭卫生
对于B面的父母来说,因为白天要忙于日常的工作,在家庭的卫生上确实没有办法做到面面俱到,工作了一天,回到家也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放松一下,而不是成为一个打扫卫生的机器人。
没错,家庭卫生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它并不能重要到让我们忘了,生活,到底什么最重要。
比如洗衣服,我会把同色的浅色的放到一起用洗衣机一次洗完,但是A面却总是希望能够有一件洗一件。
首先,对于随时洗这件事,时间上做不到。其次, 一次性洗完不是更方便吗?为什么一定要一件一件的洗?大人的衣服可以机洗,孩子的就没办法,需要随时洗。
在照顾家庭的日常起居上,A面确实承担着大部分的工作,也很辛苦,可是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就会造成很多问题。
比如,B面觉得过得去就行,A面觉得那可不行啊?这么乱都待不下去。唉!我好希望腾出来的时间可以看看书,做点对自己成长有用的事。
旅行
关于旅行,我总觉得这个既要有钱,又要有闲,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够去做的事情。
如果没钱,会导致旅行的体验和心情都会非常差。而没时间,这个事就根本不用考虑。
对于忙于工作,又处于疫情阶段,孩子上幼儿园的B面来说,旅行这事可能只在假期的时候才会考虑,而且觉得孩子还小,也去不了太远的地方。世界那么大,啥时候去不行。
而对于A面来说,退休以后的时间真的是太多,想法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当所处的立场不同,自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以上只是简单的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小事,不同的代际之间,对于教育问题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矛盾,可是,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只能靠时间来慢慢磨合。
我想,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心情就已经舒展开来了,求同存异可能会是最佳方案。
写在最后的话:感谢!
自从小宝出生以来,都是姥姥在无微不至,细心周到的照顾。没有姥姥的全力支持,就没有我们安心工作的强力保障,是我们坚固的大后方。也感谢姥爷的变相支持,因为如果姥姥不需要帮我照顾宝宝,俩人就能放松的去过退休生活了。
在姥爷没来以前,我们和姥姥形成了良好的配合和默契,现在是因为关系被打破了,所以需要重新来调整和适应。由3人教育模式,变成4人教育模式。所以,就出现了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总之,生活总要继续,遇见问题解决问题,多点包容和理解,为孩子尽量的去创造一个充满和谐且爱的环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