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作者: 云水禅心千古情 | 来源:发表于2024-01-20 23:39 被阅读0次
大约末法修行的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费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抟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功夫。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当作实法。把作自己只见。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着。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这段的意思是说末法时期的修行的人很多,太真正能觉悟、证悟的人很少;看似精进修行的人的多,真正修对地方的人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该在哪里下手。你如果想在妄想上除妄想,则永远除不尽。真正应该做的,是在根源上截断它,在根源上相应。

很多人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法,产生了很多理解,然后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分析、对比、思考,劝说自己把妄想,把各种念头压下来。要么就是关注神通和玄妙,比如看到光啦,看到佛啦,什么念佛很灵啦,什么境界变化啦等。

古人的玄言妙语本来只是指月的手指。可是,很多修行人却把它当成了月亮。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明白了,得到了。这真是明心见性的一个大障碍啊。

其实,这些佛法都是祖师的,是他们实证之后的善巧方便说法。你学到的只是知识,不是你的证量。

如果迷信这些知识,而不去实践、体悟,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营养,那么这些知识就对你的生命而言,就只是一些瑰丽梦幻的光鲜,起不了顶点真实有效的作用。甚至,有可能会形成所知障,不但对你觉悟没有帮助,反倒会成为你觉醒的阻碍。

不能不学经典,否则就不能明理,不能在道理上明白世界的真相。就像在黑夜中行驶的船只,如果没有灯塔,就无法辨别正确的方向。但也不能死读经典,不去用心感受文字背后所蕴藏深意和精神。我们在读的时候,既要用头脑去思考,去理解,又要用心去体悟,去印证。

现在拜佛的人很多,懂得佛法的很少;学佛的人很多,想要觉悟的人很少;想要觉悟的人多,能够觉悟的人。

拜佛的人,多数都是读对“佛”有所求。求名,求利,求权,求子,求福,求寿,求姻缘。学佛的人,只是想求佛保佑自己平安健康,幸福快乐,最多是在死后,西方三圣能接引自己去西方极乐净土。想要觉悟的人,却也往往在执著、妄想里打转。

不是想方设法地想要去除妄想,也不是刻意地压制妄想,而是看破它的虚幻,让它来着自来,去者自去。来时知它来,而且知它为何来。去时知它去,而且知它必然会去。

相关文章

  • 休息

    所谓“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若有个道理在,便自塞悟门。道理乃思维所生,智慧乃自性流露,两不相干...

  • 知解门开•悟门闭塞

    老师在《心灯录》(知解门开 悟门闭塞) 注解说:现在这个信息时代,让我们一个个见多识广,加上学习的能力普遍提高,使...

  • 师语

    解悟:金刚经,六祖坛经,楞严经,维摩经 开悟 证悟 了生死 解门开,悟门关

  • 无题

    三死余生实有幸,意外早悟虚无命。 无人会解无须解,有缘自结有缘人。 ——2021.9.15 素生 随笔

  • 体悟

    心即理——明心见性——解门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做功课——行门 致良知——此心光明——目标 悟后起修,内圣外王。

  • 听轻音

    解意望忧曲,自平离别绪。痴嗔无处依,心碎谁能语。

  • 《传习录》初鉴 五十三

    引:先生曰:“學問也要點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當,不然,亦點化許多不得。” 南川子曰:未悟师度,已悟自度。...

  • 塞人悟门,罪莫大焉

    精、熟、悟、用、巧、新——六个字中,精熟是根基,悟字是关键。悟是左边一个心(忄)、右边一个我(吾),我自己心灵开悟...

  • 《心经》要解辩证(下)——印广门清法师著

    《心经》要解辩证(下)——印广门清法师著 法华论坛 今天 《心经》要解辩证 《心经》讲课提纲 十四、三世诸佛,依般...

  • 清净地

    图片来自宽之容之 古寺依山建,禅心悟自明。 凭栏思过往,未忘故人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or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