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孔子问津

孔子问津

作者: 千年明月 | 来源:发表于2018-09-28 08:03 被阅读0次
    孔子问津

            武汉新洲,曾在西汉文帝履祚时,为淮南王刘安封地。一日有报,某处发掘石碑,碑文由秦隶刻成,上书“孔子十子路问津处”。然后武帝君临天下,始为弘扬儒术,时在公元前134年,据孔子去世的公元前479年,中间相隔345年。

            孔子是鲁国人,一度对鲁国的振兴信心十足,还曾经担任大司寇职位,代行相国的权力。然而动荡的时局,使得各诸侯国相互钳制,来寻求国力上的平衡。鲁国北边的邻国齐国,害怕长此以往会威胁自己的安全,就送给鲁国君臣八十名美女,以此丧其志气,削弱政权。可惜鲁国国君明知是计,却欣然接纳,从此主政者陷入声色犬马之中不能自拔。孔子由是大失所望,而他自己也被推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春秋末年,周王室式微,礼崩乐坏,时局动荡,需要一个角色来做砥柱中流。于是,孔子当仁不让,知不可为而为之,愿为天下之木铎,恢复西周初年的周礼。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从此肩负着这一历史使命,直到死。他的弘毅精神之外,实在透出的是仁爱之精神。他坚定地走了下去,永不回头。

    孔子问津

          离开鲁国开始14年之久的周游布道,在世人眼里却是奇怪之举。就像大地一片汪洋,却幼稚的探问渡口,实在让世人难以理解。

            孔子在卫、宋、郑、陈、蔡国之间奔走,他不仅没有被举用,反而处境十分艰难,被人以累累(狗)形容和嘲讽(也有自嘲)。后来孔子来到楚国的叶邑,拜访一个叫做沈诸梁的人,此人因为政绩斐然,被楚国当地人称为叶公,这是个大家熟悉的名字,他就是叶公好龙的主人公。小时候听这个故事的时候,老师和我们都带着鄙夷的眼光,以为他是一个不敢面对现实的伪君子,而历史上的叶公与成语中的他不可同日而语,足见我们对历史的误会有多深。当时孔子给他的评价只有短短六个字:近者说(悦),远者来。意思是能够让近旁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追随他,这是在赞誉他的为政能力之好。能得到孔子如此高评价的人,实在不会差到哪里去。不过,君子和而不同,两人相见之后,曾在“正直”这个词的认识上发生了分歧。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即老子和儿子做了触犯了法律的事情,谁也不应该揭发对方,反而应该隐瞒维护。叶公则认为这样是不正直的,如果父亲有罪,儿子告发才是正直的表现,反之亦然。二人的观点反映的是两国风俗文化的差异,也有个人价值取向不同,实在是针锋相对,无法调和,冰碳难以同炉嘛,最后只能不欢而散。但这并不是叶公对孔子仁爱思想的全盘否定,道不同不相为谋,还不能完全概括两个人的。世上能包容,能坚守很不容易,两个人都对怀抱的良知的恪守本身值得后人尊重。需要补充的是,孔子后人叶公不接纳孔子这件事,于是杜撰了叶公好龙的故事,给叶公扣上了一顶好道又不接纳道的帽子,这个帽子一扣就是两千多年,如今倒成了妇孺皆知的笑料。有趣的是,当今的人们忽略了叶公是谁。

    孔子问津

            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弟子继续前行。这次前行时则是从楚国折返至陈国,也就是到了开头所说的孔子问津处。

            应该说这一时期这一带是孔子碰壁最频繁的地方,于是史料对此记载较为详实。

            孔子和众弟子来到河边,眼望见大水漫川,不知津渡。正在踌躇之间,见有岸边田间两个农人耕田。于是子路上前向二人询问,谁知没等子路开口,两个高个子中的一个叫长沮的人说道,那个拿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顺口回答,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又回答,是的。长沮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啊。虽说子路勇武少文,但也知道此人来者不善,最少是个对孔子知根知底的人,当时孔子名著于诸侯,但知道他的人多是士人阶层。这个高个子实际上是个归隐的文化人,他如此回复子路,显然对孔子这样面对失道的天下而奔波劳碌的行为心生厌烦。可能为自己这样野居田园,做了一个悠悠自在的人而沾沾自喜,他的话里表现了对世事的漠视,也正常不过。他阴阳怪气的话讽刺又有挑衅,让人听着实在不舒服。是啊,不是一条河里的鱼,怎么能知道彼此快不快乐呢。不理会他也罢,世上的鸟兽是不可能与人同群的,燕雀又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泰山将崩,勇义者不惧颓崖;森林罹火,鸟兽皆作四散,两者岂可同日而语。

         

    孔子问津

            子路吃了闭门羹,接着又问下一位耕种的桀溺。这个看起来也很高大的人,除了不告诉孔子渡口所在,反而从中离间:如今世道没有人能够改变,就像眼前汪洋一片都是水的局面,你与其跟着孔子躲避那些无道之士,还不如跟着我做个躲避无道之世的人。说罢,继续他手中的活计。这个人应该还是有些眼界,他最起码知道孔子没有遇到有道之人,自己是个避世之人。但同样不被孔子看好。   

              这两个人都是所谓的世外高人,面对礼崩乐坏,天下纷扰的时局,苟活于山野之间,失去了一个士应该有的济世之心,自甘堕落于红尘之外,遇见了呕心沥血补天的人竟然用风凉话去打击挖苦,可谓无德无行至极,白瞎了高大的体魄。这两个人身材高大,是值得商榷。而两个人都是“沮桀”之人,陷入了偷生之一隅而不能自拔,这一点是肯定的。所谓高大,应该是《论语》整理者的讽刺吧,正与前文叶公好龙如出一辙,这是文化的好处,于是,再高大的躯体也显得孱弱单薄。

            子路无奈折返,回报孔子,孔子叹气道,他们都是些与鸟兽同群的隐士,置天下生灵倒悬于不顾,这不是我的志向,如果天下有道,我又何必如此奔波呢。

            撇开孔子的主张的对错,仅仅从他能够把天下的大任扛在肩上,虽四处碰壁却被折不回的精神,应该是值得尊敬的。

            孔子周游十四年,阅人何止千百。而所遇之人,多为避世之人,避人之人,鲜有为他细心谋划者。楚国有长沮桀溺,还有一个唱了一首《风之歌》的狂人接舆。在郑国还有一个更狠的,曾经形容他如丧家之狗,在宋国讲学时背靠的大树曾经被人砍倒,在陈国被困,有被司马桓魋追杀。可知,孔子罹难实在太多,很难遇上一个真正的知音,对于那个时代而言,他真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要说知己,是一个追随他的叫颜回的弟子,当老师独木难支的时候,他说,正是因为您的主张不被天下人接受,才能体现出君子的本色的话。还有一个魏国的掌管边界的人,处在今日兰考县,当孔子来到卫国仪邑,他说,天下之无道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所谓问津,是问一条布道的路径,沿着这个路口,可以找到堤坝的缺口,然后弥补加固,给那个纷乱的世界以河清海晏。

    孔子问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问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ru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