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194)
原文: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我的感悟:
这段对话,记录在《论语》“微子篇”第6章,是一个著名的典故,叫“子路问津”。
我不再出示译文,直接讲这个故事吧。
公元前489年,孔子师徒“绝粮于陈蔡”,死里逃生,来到了南方的楚国。
当时,正赶上东南方的小霸主吴国攻打楚国的小弟陈国,楚昭王率大军来救,驻军在边境小镇负函。
孔子为和楚昭王见面,也赶往负函,走着走着,面前一条河流挡住了去路。河虽不宽,但水流湍急,难以涉水而行。左顾右盼,不见渡口,眼看天色将晚,怎么办?
孔子举目眺望,但见不远处的田野里有两位老人正肩并肩低头锄地。两位老人正是文中提到的楚国隐士——长沮和桀溺。
于是,“使子路问津焉”,“津”是渡口。孔子派腿脚手口勤快的子路去问渡口在哪。
其实,两位隐士早看到了孔子一行,也早听说孔子师徒来到了楚国。见子路颠颠的过来问渡口,长沮头都不抬地问子路:“那位坐在车上的人是谁?”
子路:“是我的老师孔丘呀。”
长沮明知故问:“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Yes。”
长沮:“哦,如果是孔丘,还用问啥,他不是生而知之吗?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呀?”明显的嘲笑口吻。
长沮没有给子路指路。子路今天脾气特好,并没生气,转身去问另一位隐士桀溺。桀溺停下锄头,问:“你是谁?”
子路:“仲由便是本人。”
桀溺:“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吧?”
子路:“是滴。”
桀溺:“告诉你,当今天下大乱,犹如滔滔洪水,谁能改变这样的世道呢?你与其跟着那个总是躲避坏人的人到处跑(辟人之士),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开乱世的人,做个隐士呢(辟世之士)。来吧,跟哥混。”
桀溺说完话,又忙着锄地,再也不理会子路了。
“辟人之士”,指的是孔子。他觉得季氏、鲁公、齐景公、卫灵公、阳虎等都不是可安天下的主,所以,避开他们,流离他邦,希望重新找到可以合作复兴周礼的明君。
“辟世之士”,指接舆、长沮、桀溺等隐士。他们认为世道混乱、礼崩乐坏,天下乌鸦一般黑,在哪都一样,与其奔波呐喊,倒不如回归田园,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
子路凌乱在风里。没有打听到渡口,他只好把俩老头的话转述给老师。
孔子听后,心里一阵酸楚和悲凉,沉默了一会儿,他抬起头,看着涛涛奔流的河水,先长叹一口气,而后坚定地说:“鸟是鸟,兽是兽,我人是不可能与飞鸟走兽为伍的。人各有志,何求同归。可是,我不同世上的人打交道,又同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政治清明,我也没必要这么苦巴巴地周游列国力图改变这个乱世了。”
孔子说这么多,实际上向弟子们表明自己的理想,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去努力推行仁政,以使国泰民安,所以,必须与从政者打交道。如果天下太平,我倒是愿意在家教教书、写写字、唱唱歌、射射箭呢。
后来,在一位农夫的指点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天黑前终于找到了渡口,过了河,并顺利到达负函,见到了楚昭王。
这就是“子路问津”的过程。
长沮的讥讽,是笑话孔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渡口,作为一个文化名人,在这样的乱世,竟不知全身而退,却四处碰壁,自讨苦吃。
孔子是谁?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斗士,他不反对长沮、桀溺避世的作法,但他有理想信念,有社会责任感,愿意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去奔走、去呼吁、去承担,他的原则是“尽人事,听天命”,我尽管去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
你等风来,爷追风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