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故事中,最震撼我心的一句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和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勇敢?
纵观整个故事,莎翁恢弘大气的叙事风格,惊心动魄地展现了一段欧洲古老贵族,丹麦王室波谲云诡的朝代更迭。在这段故事里,有反常悖理的行为、冥冥之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刀杀人的诡计,最后是陷入自害的结局。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在《哈姆雷特》这出彻头彻尾的悲剧中,很难绝对地说,谁对谁错,倒是很好地诠释了那一句---世人皆苦。想来这古今中外的悲剧,都是相通的。就如同幸福的故事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故事,则各有各的不幸。
人们都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话诚不欺我。如果说弑兄夺嫂的克劳迪斯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假如没有他强行抢夺王位这个行为作为开端,也就不会有后面一连串的悲剧发生,可是,克劳迪斯这一生,真的没有娶妻生子,他和王后之间,是有真爱的。
于是,这三个人之间,形成了一个死结:克劳迪斯离不开王后,王后离不开自己的儿子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和克劳迪斯两个人有仇!
读《哈姆雷特》故事之初,对于王后的很多行为很是不解,比如她在自己的丈夫国王死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嫁给了新任国王,导致后面哈姆雷特一系列疯狂的复仇行为,很显然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不自觉的将自己的立场,带入成了主人公哈姆雷特。所以处处看王后不顺眼。
尤其是书中哈姆雷特在王后寝宫,揭示自己并没有真疯,而是装疯时的一段犀利的言论,可谓是刻薄至极,对于王后没有任何尊重,相反是酣畅淋漓的极尽斥责之能事。就在我以为王后会恼羞成怒,在新任国王面前告发哈姆雷特之际,反而王后却是为了哈姆雷特的人身安全,百般遮掩。
在故事的最后,我想,王后其实已经意识到那是一杯毒酒,她并不是误喝了那一杯酒,而只是,她想用自己的死,换哈姆雷特的生。在自己孩子的生死面前,母亲自身的安危,以及她的爱情,都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了。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最后的慈悲,彰显了母性的光辉。
无论她和孩子离心离德了多久,无论走了多么远,在母亲的心中,孩子永远是最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她可以为了追逐爱情放弃与从前丈夫的点点滴滴,她可以为了自己的爱情不顾一切,但最后,在自己儿子的生死面前,她还是会义无反顾的选择留给孩子一条生路。
她明白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之间,一定会斗个你死我活,彼此都不会给对方留活路,所以宁愿自己赴死,徒劳地想阻止这一悲剧。殊不知,从克劳迪斯杀害前任过往的那一刻起,这个家族就已然是被命运施了诅咒,一切都不在原本的轨道上了。
世人对命运多舛的王子总是充满了同情,然而,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真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正义的吗?都值得称颂吗?很显然,并不是,比如他在激动的情绪之下,误杀了奥菲利亚的父亲,奥菲利亚因父亲死亡至疯,最终不慎掉入小溪淹死,其哥哥因被国王利用,与哈姆莱特比剑时身亡。
美丽的奥菲利亚,曾是哈姆雷特至爱之人,最后却因哈姆雷特而家破人亡。走向了命运的悲剧结局。在那场残酷的命运对决中,王后饮毒酒至死,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哥哥比剑时,因为钝剑上的毒药,两人双双战死。及至始作俑者克劳迪斯也中毒身亡,至此,团灭。
莎翁真是写悲剧的一把好手,不留任何余地,没有任何转圜,所有人都在背叛与救赎之间,对错与是非之间,走向灭亡与沉寂。像是宿命的轮回,所有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生命的代价。
回到书中那句震耳发聩的一句问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和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勇敢?
道理我都懂,可做起来,很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