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情操论》讲义

《道德情操论》讲义

作者: 狸猫成长论 | 来源:发表于2018-10-04 00:14 被阅读0次

大家好!我是狸猫,今天与大家分享《道德情操论》第一篇的浅薄批注,学识浅陋,请望海涵。

文章在开篇,便说出了同情感这个引导整篇文章的基石。而在本书中,同情感主要表示我们与任何一种情感同感共鸣的状态。

作者举出多个例子,使我们相信了似乎只要在另一个人身上看到某一种情感,便可以在我们身上引起共鸣。但又马上举出愤怒的例子——一个发怒的人,在我们弄清导致愤怒的感情之前,他狂暴的行为,比较可能刺激我们起来反对他而不是支持他。

那么,同情感的产生是否需要一些特定的条件呢?作者在文中给出了完整论述:同情与其说是受到对方激情的感染,不如说是来自引起这种激情的环境。

我们有时会从别人那里感到一种激情,而当事人却似乎浑然不觉。因为当我们设身处地地考虑他的处境时,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实际上他并没有感觉到的感情。其中最有代表力的便是我们对死者的同情——我们想象着:不见天日,与世隔绝,躺在冰冷的墓穴里腐朽生虫,从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甚至亲朋好友也不再记得。多么悲惨啊!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对这些遭遇如此可怕不幸的人应该报以最大的同情。一想到他们可能被人遗忘,我们的恻隐之心就加倍地沉重。由于我们自己的虚荣心和烦恼,我们努力保持着对他们的回忆。可是我们的同情非但不能安慰死者,反而使他们更加不幸。到头来,一切都无济于事。尽管我们竭力宽慰死者的亲友,减轻他们内心的眷恋、愧疚和伤痛,这些都与死者无关,只能平添我们自己的忧伤。死者已然长眠于地下,决不再理会世事的纷扰。我们觉得死者永远处于阴森恐怖之中,这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感觉和他们的环境联系在一起。恕我直言,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让我们将自己鲜活的生命注入死者僵硬的尸体,恐惧之心于是油然而生。这种幻象让我们如此畏惧死亡,尽管我们死后不会有任何痛苦,但是生前却因此备受折磨。对死亡的恐惧,人性中最根本的一项原则由此产生。

接着,作者继续论述同情感在现实中的体现,作者首先抛出自己所不认同的理念——人,由于意识到自己力量薄弱,以及意识到自己需要他人的协助。所以,每当他注意到他人表现出和自己一样的感情时,他就会高兴,因为那时候他自信可以获得自己所需的协助;而当他注意到情形相反时,他就会苦恼,因为那时候他以为他们必定会和他作对。

作者指出:喜怒之情常常来得莫名其妙,如同电光一闪,而且因为经常产生于一些小事之中——显然不是来自任何私心。

就好比:一个人使尽浑身解数去逗乐他的朋友,如果他发现除了自己没人觉得他的笑话好笑,当然会让他非常沮丧。反之,如果大家都跟他一起捧腹大笑,他就会感到朋友的认同,觉得受到了最大的奖赏。这其中并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更没有协作的必要,但人依然会产生情感。所以,不管是高兴还是苦恼,显然都不可能是源自任何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考量。

所以,在现实中最令我们觉得愉快的事,莫过于发现他人与我们的感情完全一致;而最令我们震惊的,莫过于发现他人和我们没有同感。而与利益没有本质上的关联——比如现在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一样。

一本书或一首诗如果反复读过多次,会让我们觉得索然无味,但是当我们为朋友朗读的时候仍然会劲头十足。因为朋友觉得它很新鲜,即便我们自己已经不再感到新奇和崇敬,却仍然能够从朋友的角度去体味其中的意蕴,并且为一种如获知己的感觉而兴奋不已。相反,如果朋友对此毫无兴趣,我们会非常生气,再也无心继续朗读下去。这又一次证明,朋友的欢笑无疑是我们快乐的源泉,而他们的冷漠定然会令我们失望。

所以说:同伴的快乐,无疑会唤起或活化我们的快乐,而他们的沉默,无疑也让我们失望,沮丧。

这就代表:他人和我们自己在情感上的的相互契合,而缺乏这种契合也似乎就是痛苦的一个原因。

但这点又似乎与现实相驳:活化喜悦或许可以带给我们快乐,但活化悲伤显然不可能给我们带来任何快乐。

然而,同情感不仅可以活化喜悦,也可以缓和悲伤。在人们喜悦的时候,它以提供情感相互契合所产生的感觉来活化喜悦,在人们悲伤时,它以迂回委婉的方式,将几乎是人心在那时还可能接受的唯一情感巧妙的渗入人心,从而缓和人们的悲伤。{其实还是彼此情感相互契合所产生的感觉}

而正是因为悲伤的契合更为难得,{因为需要对方进行分担}所以与高兴的时候相比,我们在不高兴的时候更希望找个人一吐为快,此时朋友的同情也更能让我们得到安慰,如果他们无动于衷我们就更觉得委屈。最能让可怜人感到宽慰的事情莫过于找到一个吐苦水的对象。他的同情使他们卸下了心头的部分重担,甚至可以说他分担了他们内心的一部分痛苦。他不仅和他们一样的痛苦,而且与他们共同承担,从而减轻了他们心灵的重负。可是在倾诉的同时,那些可怜人的忧伤又在头脑中复活,他们在回忆中唤醒了过去的伤心事,因此涕泪横流,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过他们也从中得到了安慰,他们重新唤起的悲痛从别人的同情中获得了更大的补偿;相反,对可怜人最无礼的侮辱是轻视他们的不幸。不愿与朋友一起分享快乐还只是缺乏礼貌,而不能神情庄重地倾听他们的苦恼,就真的是不近人情了。当我们身处顺境时,即使朋友很少关心我们,也可以得到原谅。但是当我们受到伤害时,他们表现得无动于衷,就会让我们受不了。如果他们不领会我们的感激,也不会像不同情我们的怨恨那样惹得我们怒火中烧。与我们的朋友关系不错的人很少能得到我们的友谊,但是那些跟我们的对头接近的人很容易招致我们的敌意。即使我们对前者抱有成见,也很少向朋友抱怨,虽然偶尔会因此发生争吵。但是如果他们跟后者友好相处,我们就会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仗了。爱和快乐总是令人惬意,让我们内心满足,别无他求。悲痛和愤懑总是让我们耿耿于怀,没有同情我们就无法得到宽慰。

相关文章

  • 《道德情操论》讲义

    大家好!我是狸猫,今天与大家分享《道德情操论》第一篇的浅薄批注,学识浅陋,请望海涵。 文章在开篇,便说出了同情感这...

  • 闲暇之余,挑几套好书,与君共享。(4)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主要阐明了道德情感的本质、道德评价的性质...

  • 道德情操论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男女平等早已从追求“男女都一样”的无差异权利发展到根据两性不同的生理特征...

  • 道德情操论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生活在伦敦的体面的绅士,听说遥远的中国发生了地震,伤亡惨重。 这位体...

  • 《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本人最重视的伦理学经典,阐释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道德情操论》初版于1795年问世,相比起《...

  • 道德情操论

    道德起源于同情心又或者可以说是共情性,也就是靠想象力和他人的情感达成一致。 人是社会性动物,他人的目光就是我们的镜...

  • 006-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出版于1759年,17年后的1776年才发表《国富论》。《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理论框...

  • 《道德情操论》的主要内容

    1.2.1 《道德情操论》的主要内容 1) 美德是什么?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强调的美德是合宜,目的是使情...

  • 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之父,政治哲学、伦理学、经济学。他留下的两本旷世名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 2017-06-15

    利他是为了更好的利己,奉献缘于自私。道德情操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情操论》讲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wt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