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馆APP| 100万册经典图书免费借阅
你想看的 都在这里
周末在家躺着玩手机,我忽然刷到一条微博,觉得既好笑又有点似曾相识。
一共8条,每一条都深深印证着“一事无成”,甚至能从字里行间看到拖延症博主的煎熬,让我这个同为拖延症的编辑内心隐隐作痛。
同为拖延症,我认为我们这个群体经历的误会实在太多。
很多人认为我们就是单纯的懒,做事情慢,一点心都不爱操,所以才会把一件事情拖了又拖,惹来别人的怒火攻心和连环吐槽。
然而事实上,拖延症本身是一种“病症”,并不是单纯的犯懒啊!
1
拖延症才不是懒
我的拖延症启蒙应该是在小学。
同为90后的同学们应该都有印象,小学生的生活实在是水深火热。
早上6点多天刚亮就要起床,八点前要到学校早读,一直上课上到12点吃午饭,然后下午五点多才放学,比上班族的作息还要苦。
于是起床就变成了我人生中第一件难以面对的事情。
为了躲避催命的闹铃声,我硬生生练就了金钟罩铁布衫,泰山崩于顶而不变于色,它响任它响,我只要不睁开眼,就不用起床。
但到了七点半,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我才不得不爬起来,面对痛苦的一天。其实,我知道上学是一定要上的,但我就是不想去啊!
自从上了高中,学校那些试卷就跟不要钱一样地印,正反面恨不得用簪花小楷写,争取让我们的课后生活充实到隔绝人世。
于是每天放了学回家,我的目光扫过十几张试卷,就自动进入了屏蔽模式,直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再草草应付几下。
遇到寒暑假,我的拖延症会变得更加可怕,玩了整整两个月一个字都懒得写,直到开学前的一个晚上,爹妈都没空骂了,举家三口一起熬夜补作业。
其实,每一次让爹妈陪我一起熬夜写作业,我都很自责,于是我都默默决定:下一次,我一定不再拖延了!
但下一次来临时,却又会重蹈覆辙,进入这个循环的怪圈中。
所以,拖,不代表患有拖延症,一边拖一边陷入自我指责,才算是拖延症。
2
为什么会产生拖延症?
我有一个朋友A是拖延症资深患者,在仔细观察她3年之后,我大致得出了她得拖延症的原因。
有一次学校举行辩论赛,成绩优异的A报名参加,最终被选为正方四辩。
A对人生的第一场辩论很重视,她花了非常多时间去查资料,跟小组成员讨论技巧。即使跟我这个脑子很慢的人一起吃饭,也要让我模拟反方对她发问,在我看来,她简直疯魔了。
但在辩论开始前2天,原本要在一起商讨的正方小组也找不到A了,他们给A打电话却没人接。辩论当天,原本约好了提前1小时碰头过流程,A却还是迟到了,直到正式辩论开始前30分钟人才到场。
那场辩论,A说话有点结巴,时不时地要看稿子,甚至发言时间都没截止,她就停止了结辩,观众席上满目哗然。
结束后,A对我说,她本以为以自己的实力,可以carry全场,但是准备得越久,她越怀疑自己是否准备得够充分,她怕对手会从一个自己从没考虑过的刁钻角度吊打自己,也怕自己在辩论场上下不来台。
她很苦恼,就算自己成绩不错,是否能打赢这场辩论呢?
A这样的人,就是过度追求完美的人,他们认为:我的能力越强,我的个人价值越高。如果我把一件事情搞砸了,就说明我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他们宁愿承受拖延带来的痛苦后果,也不愿意承受努力之后却没有如愿以偿所带来羞辱和批评。
当然,导致拖延症的原因并不止这一个,还有更多的原因,都在《拖延心理学》这本书里。
3
我们不该再拖延下去了!
在《拖延心理学》中,我们第一次发现,原来拖延症不是懒,而是一种会让人痛苦的心理;也是第一次发现,造成拖延症的原因,可能来自个人,也可能来自原生家庭。
但无论拖延症有多么凶猛,我们都不该再逃避下去了,作者为我们提供了4个非常实用的方法,可以让一个拖延症患者变成行动派。
分别是:明确目标,学会预测和记录时间,学会说不,适量运动。
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做到并不容易。比如有些人会说,“我不就是不能停止刷手机才拖延的吗,要是我能做到,那就不会拖延了”。
但是看完这本书,也许你能找到最适合你的那种方式,对症下药,跟拖延症说掰掰。
记得,不要想一次性改掉拖延,而是要循序渐进,慢慢走出舒适圈,做出新的尝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