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知识见识思想精修深度
别再嘚瑟!每个中国人都该听听这些理性声音

别再嘚瑟!每个中国人都该听听这些理性声音

作者: 芝麻小小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10:34 被阅读4次

    浮夸误国,实干兴邦。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已全面赶超美国”、“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某国吓尿了”等一篇篇类似话题的“雄文”不断在一些媒体上涌现、传播,不仅阻碍了民众对国家发展阶段和真实国力的正确判断,使很多人陷入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误区,也使外部世界对中国的研判与好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移,为害甚巨。

    “自豪感”爆棚的背后可能也是强国梦与爱国心。但强大与幸福终究不是想出来、喊出来的,而是奋斗出来的。清醒认识我们的现状与差距,认真向领先者学习,不断壮大我们自身的力量,提升我们的文明程度与现代化水平,恐怕才是当下最应该选择的态度与作为。

    所幸,在舆论场的嘈杂与沸腾中,终究有一些有识之士发出极具理性的与建设性的声音。这些声音乍听之下或许并不讨喜,但岛君相信,它们对于现在与未来的我们无比珍贵。

    周其仁 北大国发院教授 唯有改革,才能走出目前困境

    1. 中国现在面临的国际形势:外需萎缩,反全球化

    要理解中国经济从之前的高速增长转向6%~7%中高速的增长,首先要理解全球的格局。

    现在的全球格局是发达国家、美国的平均水平是在下降的,但是中国在提高。我们的人均GDP从1978年的200美金,升到现在的8000美金(2017年初),深圳是几万美金(25000)。而美国呢,从1978年的13500美金升到现在也就5万美金。

    所以,特朗普也出现了,特朗普反映了一个趋势:所有大的变化中,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集团、每一个板块都同等可以获得收益,有高有低,有得有失,所以社会矛盾就会起来。

    还要谈到一个术语:比较优势。李嘉图的理论,说的其实就是各国扬长避短,拣生产率高的东西干,这样整个社会的总体产出就会高。

    但是萨缪尔森后来的研究结论说这不对,因为中国啥都搞,搞完袜子搞汽车,搞完汽车搞飞机,搞的大家优势趋同了,逼得发达国家不知道干啥了。

    萨缪尔森临死前就问了一个问题:原来造自行车的现在开始造飞机,原来造飞机的造什么呢?他的结论就是:在共同的比较优势下,一方可能永久损害另一方的利益。

    中国就是通过这样,这些年赚了巨额的高额顺差。而美国比较优势没了,经济以外的规律就要发生作用了,贸易摩擦,制造壁垒,甚至国际紧张,都来了,金融危机也来了。

    从外部看,我们现在的经济下行首先就是全球的外需收缩,如果你是一个主要靠内需发展的,对你影响就小,但是偏偏我们在高速增长当中,我们是高度依赖外需的,那当然影响更大。

    2. 中国现在面临的国内形势:成本优势减弱,体制成本重新上升

    从内部看我们现在面临的经济形势:是成本在变化,并且核心是体制成本的重新上升。

    中国高歌猛进的全球化,就是因为有成本优势。我们不开放真是白穷了多少年,一开放发现穷就是竞争力。穷就是工资低,工资低就是成本低。同样一个产品成本低叫价就低,全世界的买家都是一样物美价廉,当然买你的。

    但是现在新问题来了。新问题是成本又上来了,原来的成本优势消失了。现在我们一般讲成本优势消失讲的都是劳动力、工资在涨,这个问题当然存在,但是被大家忽略的是:我们的体制成本重新在高速增长当中举头向上。

    体制成本上升表现在什么地方?

    比如,我们到今天也没有达到税收一定要法定,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规定的,我们现在很多的税收是行政部门直接定的,抽税的人定抽多少,政府定了,不经过人大的审核。那这个就很容易一下子收过头。

    比如说简政放权,但是很多后来增加的文件大部分都不是计划时代而是高增长的时代加进去的,我们在这波下行就吃了这个亏。这些是体制性的问题。

    现在没有什么资本主义的大帽子,但是小绳索挺多的,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这些事情加到一起摩擦系数大了。高速长的时候加大摩擦没有关系。问题是外需一收缩,这些变量就来了。

    还有对待新科技的态度,一波三折。

    还有城市化,我们的行政区划是组织化的。城市建设说好很好,但是浪费不得了,修了多少没人去的设施,耗了多少水泥钢铁,水泥钢铁有多少的排放,然后又回到我们的肺部。

    3. 中国经济的突围:体制改革+创新

    那么怎么确保我们的成本优势呢?两个方法:降低体制成本、创新。

    这个世界上的竞争就两句话,你要么成本比人家厉害,要么手里有独到的东西。比如美国苹果卖到全世界,通宵排队买,因为他有你没有。

    现在我们30年改革开放高速成长伟大成就,全球格局看夹在中间了,底下有印度、有越南,他比你还便宜,他招商引资的力度比我们当年还强,都学会了。

    在这个情况下,就无可阻挡的发生了整个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现在要继续我们的成本优势,但是成本当中的那块体制成本,这个东西没有改革,光靠民间解决不了。没有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主动地发起一轮一轮的深化改革,这个成本很难降下来。

    我们的经验已经证明,体制成本降,经济就会很好地发展,体制成本上升,整个国家民族就会被拖住。

    渐进改革的好处就是震荡低,不是一次性解决问题。但是渐进改革的难处是你要“维持渐进”,所以体制改革一定要改到把体制成本再降下来为止。

    既然这个成本降不下来,那么能不能延长它的时间,就是把成本曲线往右推,尽可能延长它持续的时间。

    因为,这条成本曲线一定会上去的,人均200美元到8000美元变成深圳的好几万美元,这个成本肯定会上去,但我们可以把整个成本曲线往右移,延长成本优势持续的时间。

    所以真正地对付成本压力就是不断地右移我们的成本曲线,形成一条长期来看持续有竞争力的成本变动。这是商业世界里头的不二法门,也是整个经济体系和经济体系竞争当中的不二法门。

    降低成本的第二个突围方向是创新就是通过创新来突破全球形成新的僵局。

    引进新的产品,改变现有的品质,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夺取原料和半成品新的来源,创立新的经济组织,创新才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

    创新很重要、很伟大,但创新不是一定会发生的。成本曲线也不一定会右移,否则哪来这么多的过剩产能、僵尸企业、鸡肋的企业,还有病危停滞的企业?创新是有条件的。

    举例说,以色列800万人有3500家初创公司,并且特拉维夫主导了美国硅谷的高精尖研发,美国没有一家大公司不在特拉维夫设创他们的研发中心,他们靠的是人、想法、发明创造,靠的是对教育的重视。

    总之,中国不创新、不改革,不会走出现在的困境。

    刘亚东 《科技日报》总编辑 只有认识到差距,才有可能弥补差距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当然值得肯定,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差距和不足。

    我们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飞机,人家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了。我们今天一些正在苦苦攻关的重大项目,比如载人登月,美国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明年整整50年。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差距。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本来是常识,不是问题。

    可是,国内偏偏有一些人,一会儿说“新四大发明”,一会儿说“全面赶超”、“主体超越”,“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分别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还算得有整有零,说得有鼻子有眼儿。

    明明是在别人的地基上盖了房子,非说自己有完全、永久产权。如果只是鼓舞士气也就罢了,可麻烦的是,发出这些论调的人忽悠了领导,忽悠了公众,甚至忽悠了自己,这就成了问题。

    上周我访问日本,和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签了一个合作协议。我在JST见到了一个人,叫冲村宪树,他是前文部省次官,现任JST首席研究员。冲村对中国非常友好。

    他说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很快就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甚至超越美国,所以日本应该和中国搞好关系。我说,你的结论正确,但前面说得不符合实际。

    我告诉他,中国要建成现代化强国,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冲村不同意我这个说法。由于他不会说英语,我们的交流是通过日语翻译,效率比较低,所以到最后我也没能说服他。

    冲村的观点在日本很有代表性。无论左翼还是右翼,他们都是这样看待中国的。我们的舆论无疑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可否认,这些为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提供了口实。那些把中国建设成就夸大其词的與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结果是误国害民。

    只有认识到差距,才有可能弥补差距,否则我们的中国梦将永远是中国梦。

    刘世锦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人均GDP不到1万美元,

    仍是追赶者

    1.中国现在仍是追赶者

    中国人均GDP按照最新汇率计算也就刚刚超过9000美元,还没有到1万美元,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4万美元以上,美国是5.8万,欧洲几个国家超过8万美元了。

    所以,我们从整个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现在仍然是个追赶者,我认为,这个定位非常得重要。也就是说,你现在就算到1万美元,到4万美元,这都是发达国家已经做过的事儿,下一步发展的时候,这里边很多东西都是要学习的。

    有人问中国发展了这么多年,到了目前这个阶段以后还需不需要学习呢?我认为,仍然需要学习,你还不到1万美元,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最近有个词讲的不多了“模仿”,这个词有时候讲起来不太好听,有时候也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但很多公开的,不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东西,你模仿一下的话进步更快。

    比如1万美元到4万美元之间,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公开学习的东西,你还要不要学习呢?这个学习的基础打牢了,将来创新才能创出新的东西来。

    所以,中国现在非常需要一个正确的定位。这个自信是必要的,但多跨出一步就是自傲,中国远远不到自傲的时候,其实远远也不能自傲,虚心一定会使人进步。

    2.中国下一步开放的重点是高水平的大学教育和研究

    我们现在讲高质量发展,讲创新,基础就是高水平的大学教育和研究,这么多年,我们这个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进步,但是我们距离取得了真正高水平、原创性成果的目标更近了还是更远了呢?我认为,很值得认真研究和反思。

    我们注意到美国有很多的优势,但它最大的优势其实是人才的优势,美国集聚了全世界优秀的人才,不仅包括白人,而且还有那么多黑人。

    中国的下一步是要拥有高水平的、位居世界前沿的大学教育和研究,如果没有一大堆诺贝尔奖的创新水平出来,中国要成为创新大国——难。

    知识的积累,人才的积累,这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这个事儿,我们现在已经不能再拖下去了,否则若干年以后重要要成为真正的创新大国很难。

    任正非 华为创始人、总裁 中美差距,

    估计未来50年~60年还不能消除

    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在科技上是很强大的,它是个法治社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非常完善,对人才的尊重,促使创新动力非常强大。

    比如CDMA无线技术始于40年代,在通讯领域应用研究,美国60年代就进入高潮,那时我还刚入大学,我们公司进入无线通讯研究才多少年啊,起步才仅仅十几年,我们只是努力把产品及工程做好了。

    5G的标准,是全人类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更是全世界数十家公司、数万科学家和工程师、十数年的努力而推动的,华为只是其中比较努力的一个而已。

    后面的路还很长,也不知我们跟得上、跟不上。我们只有承认先进,知道别人的强大,才知道尊重别人的创造。

    即使我们真正领先,我们也会公平、不歧视许可别人,决不会用优势去敲诈社会,也不会敲诈别的国家,别的公司的。

    我们今年还要买高通5000万套芯片,我们永远不会走向对立的,我们都是为人类在创造。我们与英特尔、博通、苹果、三星、微软、谷歌、高通……会永远是朋友的。

    至于我们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估计未来20-30年,甚至50-60年还不能消除,美国领先世界的能力很强,但是我们要将差距缩小到“我们要能够活下来”。

    以前这是最低纲领,现在这是我们的最高纲领,任何时候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一点小成功就小人得志。

    樊纲 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真正缩小跟发达国家差距需要100年

    现在有人说中国在多项指标上超越美国,这太耸人听闻了,天天网上炒作中国世界第一,有什么用呢?

    以GDP计算,2016年中国人均是8000多美元,2017年算下来是9500美元,其中原因之一是去年的汇率人民币升值了3%左右,加上7%的增长速度,去年增长10%。

    10%从8600美元到现在的9500美元左右,接近万元了,但是美元也涨了,美国人均GDP是5.7万美元,你说你比人家大,中国成世界第一了,但中国人口是美国的五倍,说明实力低五倍。

    中美真正的差距在于,中国的科研能力、教育能力、创新体制以及方方面面都有差距,而且是最根本的。我们方方面面的调整、改革,所有的里面都有一大堆体制的问题,不顺。

    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很多改革,进展不是特别大,包括国企,包括政府,当然政府是有很大进步,但中央简政放权放到地方的,地方没有真正放多少,实质性的没放,虚头巴脑的放了。

    目前比较担心的是在一片唱好唱赢声中,中国会忘乎所以。日本当年人均GDP跟美国将近持平,一定程度上,所有人都忘乎所以,被冲昏了头。

    当时日本辩论中的观点,一个是别人过热是过热,日本不会过热,日本跟别国不一样,日本有日本特色,别人泡沫会破,日本不会破;

    还有一个观点是日本房地产价格高是好事,说明有价值,说明经济有价值,说明其他人都愿意到日本来。日本泡沫持续那么多年,都没有得到根本性调整,最后日本泡沫破灭了,就是因为当时全世界唱赢日本,日本第一。

    现在日本人均GDP是美国70%,当年日元在全世界储备货币中占13%,在全世界的交易货币,全世界用日元结算的贸易占25%。现在呢,储备货币不到3%,贸易货币不到10%。

    发展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40年、80年都不够,要100年才能够真正缩小跟发达国家差距,要长期保持冷静头脑,下大工夫加大改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再嘚瑟!每个中国人都该听听这些理性声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yk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