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学习《中国古代史》时,王安石是这样走进我的视野的:
原因:北宋初年,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收归行政权、财权、军权,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维护中央集权;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造成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出现"冗员"现象;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为防军事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多但不精,造成“冗兵”现象;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形成了"冗费"。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内容:1069年2月,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军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保甲法。
成效: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失败原因:任何事物的变化都需要一个过程,人民接受新法也需要一个过程。可是变法者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政策执行不力;用人不当(王安石个人操守尚无非议,而他最重要的支持者与助手吕慧卿、张惇、曾布、蔡卞、等人个人品质多有问题);保守派强烈反对(保守派人才济济,如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
今天,当我读过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月如钩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传》后,对王安石有了新的认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稍长,随父王益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因此,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在地方上实行改革,初见成效)。
北宋嘉佑三年 (1058)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 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 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 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 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 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 到加强。
但是由于司马光等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也由于变法中政策执行不力和用人不当等原因,导致变法宣告破产。
我在想,谁都知道,变法,从上到下,不是一个人的活。为什么王安石不能与司马光合作呢?难道司马光等保守派就不想富国强兵吗?王安石为什么会用小人参与变法呢?
历史上若没有了这次王安石变法,苏东坡就不会有三州之贬,也就不会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是不是也会减少了苏东坡的磨难?而苏东坡这个乐天派是不是可以多活几年?
可惜,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设,假设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