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赶去听的讲座是鲁奖得主、浙江散文学会会长陆春祥教授。他擅长对古代笔记进行自己的个性解读。他给我们普及笔记的知识,它不仅仅是我们理所当然认为的类似《世说新语》的小说故事类;它还可以其实是最大类的历史琐闻类:比如苏轼的《东坡志林》,刘伯温的《郁离子》;它也可以是考辨考据类,比如《道德经》就5000字,可研究这本书的著作可是多如牛毛啊。
人心浮躁的今日,能静下心看书的已然不多,了解古代笔记的少之加少,热衷细读笔记又给予新解的更是寥寥无几。我很佩服陆教授能始终保持晨昏孜孜不倦乐此不疲阅读3小时的乐趣及毅力。他不仅勤读,笔头也勤。一有想法就记笔记,一天写两三千字,一年累积下来就是二十万字了。这样的他短短几年内不著作等身难啊。因为“天道酬勤”,因为“有心人,天不负”。
说来惭愧,什么《郁离子》等书名我都是第一次听到。他跟我们讲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人活一世,我们要不停地阅读经典,阅读大地,阅读人生。而写作无疑是阅读的结果。不过他谆谆告诫我们:要建立独特的阅读坐标,学会读书。要传承古和今,要打通中和外,要处理博和专,表和里的关系。他很欣赏周作人、林语堂、郁达夫、鲁迅等人,他觉得当代作家远不如现代作家:因为现代作家很多都是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文采动人……
如果千年笔记焕发得是永恒的光芒的话,那也是因为光芒里有当代的影子。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你我在其中都可以看到影子。他用少见的词牌名命名书名,比如《字字锦》。这自然不是夸夸其谈说自己的每一篇文章都字字珠玑,而我们可不可以这么理解:其实作者引导我们读的每一篇古代笔记,它篇篇都是经典。他写有浓厚的笔记风格的散文《连山》;他进行笔记新说,比如《太平里的广记》《笔记的笔记》,都是综合性、篇幅短的作品。今后他可能会经常出专题类的著作,比如《笔记中的动物》,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他说小说就是讲故事,散文就是说话,而诗歌就是唱歌。散文说来也尴尬,因为什么都不好归的都可以归为散文。可是它看来进入门槛低,要真正写好却难上加难。我对此也深有体会,我甚至觉得我以前写的随笔、游记都登不上台面,我总写不好散文。我提问时也说了,陆教授很是平易近人,又属于高瞻远瞩、一语中的的人,他的建议我很听得进去。
他觉得雕琢太过的所谓优美散文有如摆拍,形式太过像发言稿。而他主张我们行文叙述要谈话式随和亲切才好。当然最好的文字要文采思想趣味兼具,也就是所谓的有有文有思有趣。
毋庸置疑,要拥有这样文字功底的人自然看过很多书,有过很多经历、积累。而所有的阅读和积累都是为写作做准备的。
“好书太多,而人生太短”,所以他秉行诗仙李白的诗句“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为读书原则。当然,书自然要选自己感兴趣的,读点经典著作。那么问题来了,该读点哪方面的书呢?陆教授觉得读点历史类的、哲学类的,甚至读点让人眼前一亮,冷门或跨界抑或很杂的都不是问题。为什么要读史读哲,理由前面已经提过,自然不需再赘述。他谦虚地说他读的越多却越越惶恐,而世人却多的是无知亦无畏者,这就是差距啊。
自然,古代笔记也不是完美无瑕的。它们有随意性,因为仅凭看几本书,靠老师的传授,凭印象,人名时间都有可能会出错,何况复杂如其他?
最后,他推荐了好书给我们: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一本没有任何资料借鉴,在监狱里写就的中国通史,必须要看。哲学家冯友兰写的《中国哲学史纲》,据说读史能让人沧桑让人有历史感,那么读哲学无疑让人更睿智通透。读点哲学总没错的!
我很喜欢他总提到“情怀”两字:他说现在讲情怀;有情怀的文字自然是好的,把文字写得艳丽不算大本事,因为已失本真。能写出平淡中细品品出好滋味的文字的人才算有真本事,比如汪曾祺,他就受宋元笔记影响很大。
两小时不长,可却让我受益匪浅。感谢这次美丽的与笔记相约的文字之旅,让我见识了文字的另一种魅力和美丽!这样的好讲座,有机会我还想再来一打[呲牙][呲牙][呲牙]
2017.10.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