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很难独立思考?
【阻碍独立思考的四个思维误区】
1、自我为中心:选择性地关注那些我们关心的内容,自动忽略其他相反的信息。
2、盲从信息:对信息缺乏甄别能力,一味地吸收
3、眼见为实:以为接收的信息就是全部,基于此做判断,忽略"看不见的假设"
4、简单归因:通过个例去简单归因
【分辨观点、做到"独立思考"的四个步骤】
1、找出讨论对象:破除"自我为中心"
2、检验证据效力:破除"盲从信息"
3、发现隐藏假设:破除"眼见为实"
4、提防逻辑错误:破除"简单归因"
第一个误区:自我为中心
由于个人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教育背景等影响,我们在感知信息的时候,很容易犯自我为中心的错误,选择性地关注那些我们关心的信息,而自动忽略其他相反的信息。心理上称为"选择性知觉"
第二个误区:盲从信息
往往把信息尽可能低幼化、情绪化、直觉化,以便接受,导致我们对接受到的信息缺乏甄别能力,总是一味地吸收。盲从导致我们无法独立思考。
第三个误区:眼见为实
我们会以为别人说的信息就是全部,基于这些信息做的判断,而没有发现对方可能隐藏了一些"看不见的"前提假设。"看不见的"可能比"看得见的"更加重要。
第四个误区:简单归因
试图用很简单的方式去解释一个复杂的现象或事物,会阻碍我们独立思考。
怎样破除误区?有四个关键步骤。
第一个步骤,找出讨论对象。
对应第一个误区:自我为中心。我们应该关注讨论的是什么,而不是被自己的感觉带偏。找到讨论对象,包括三个要点:(1)这讨论的是什么?(2)对方想让我相信什么?(3)对方怎么证明他是对的?三个要点对应论证三要素:论题、结论和理由。
第二个步骤,检验证据效力。
对应第二个误区:盲从信息。对于接收到的所有信息,我们要有意识地去甄别是不是有可靠的证据。
第三个步骤,发现前提假设。
对应破除第三个误区:眼见为实。每当我们听到别人说一段话,就要想想对方在什么语境说的这些话,有没有隐藏一些前提假设,企图影响你的判断。
具体情境中,我们可以想一想 ,如果同意这个观点,谁会得益,谁又会受到伤害。只要我们看到作者真实的价值取向,就不容易被牵着鼻子走。
第四个步骤,提防逻辑错误。
对应破除第四个误区:简单归因。如果想要减少被带偏,我们需要检验结论和理由之间是否存在合理的逻辑关系,并且多认识一些常见的逻辑谬误。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9671/3f706a95a97d0d9f.jpg)
【心得体会】
我觉得四种误区都要破除,但重点是自我为中心和眼见为实。
自我为中心,当我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我会固执于自己的想法,把别人提出的建设性的很好的想法拒之门外,这其实是固步自封、拒绝成长的一种做法。大清就是这么完蛋的。而且,当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我会很在意维护自己的想法,如果别人有意义,很容易变成不理性的情绪上的互怼。这样时间久了,不会有人提出善意的批评或者建议。我也会在自我感觉良好中无法以开放性地心态去了解、学习这个世界,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解决办法是保持更加开放的心态,抱着学习、讨论的想法态度去面对他人和外界的质疑,着重于将事情做好,达到目的,而不是自己那可怜的自尊和面子。
盲从信息。只要是人的说的话,或多或少会带有个人的角度、观点、偏向的,不可能做到全面、客观,更不要提如果是故意夹带私货了。所以我在看待外界信息时,要辩证地看待,要升高一个思维高度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信息,避免跟着别人的思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现在网络上贩卖焦虑不都是这个思路吗?
眼见为实。同上,只要是人说的话,肯定会带有他自己的目的,无论是潜意识还是显意识层面上的。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对待外界的信息,要首先将信息的发布前提或假设剥离出,这样才能够看到真实的信息目的。
简单归因。简单归因会使自己看不清事物内部真正的联系和逻辑关系,从而很容易被别人利用,认识不到了事物最本质的根源,最终做出错误的决策。还是要跳出线性思维,去细究原因和结果之间是否真实存在联系,其逻辑关系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合理。
思考,尤其是独立思考,相比凭情绪做事,肯定是更加反人性的事情。从动物本能来讲要求我们第一反映,越迅速越好,但是从社会角度来讲,我们每做一件事情,能够做到思虑成熟、快速执行才是最理想的。这也是古语所说的三思后行的原因。但是思考肯定是要花费时间,而且很消耗精力。在一些小事的时候,我只要保有这个意识就足够了;但是在对待一些人生大事的时候,尤其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时候,绝对要思考清楚。相比快而不准,不怕慢,更要的是稳和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