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是中国百姓较为喜闻乐见的花卉,而且在中国人的家庭中随处可见,花床单、花被单、桌布等大多数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用品或婚礼用品都会选择牡丹为背景图案,它不仅承载和寄托了千百年来中国百姓最朴实、最原始的对幸福生活的希冀,也象征着富贵吉祥、喜庆欢乐,所以,也成为很多花鸟画家喜欢入画的题材。但是,牡丹的绘画创作也是很多艺术家很难实现突破的一个领域。以牡丹创作为题材的画家普遍有种观念认为,牡丹花艳丽多姿、富丽堂皇,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美感以及装饰价值,而在创作上以色彩塑型状物造像,就很容易形成色彩堆砌臃肿的俗气;反之,若以技法和构图寻求创作上的突破,又把原本雍容华贵的牡丹的“王者”之气散失殆尽。因此,很多花鸟画家在创作牡丹上往往很难摆脱雅与俗的挣扎。
在众多艺术题材中,我的绘画创作更多的倾向于画牡丹,多是因为菏泽是牡丹之乡;另一个原因是自己的恩师邓雨先生是菏泽当地著名的牡丹画家。在邓雨先生的指导下,我的牡丹创作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
原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先生曾为以创作出口艺术作品著称的山东菏泽巨野县题词——“中国农民绘画之乡”(现已改为“中国工笔画之乡”)。而我的出生地就是巨野。因为喜欢绘画,我曾经在巨野县美术公司专业从事创作绘画出口艺术屏风和挂扇的巨野县工艺美术公司工作三年。后来到北京从事新闻传媒工作,工作内容是美术编辑,也与美术有着难解的关联。
有句教人专心致志做一件事的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我却是个“一心二用”的人。我的职业是文字工作,长期在首都媒体从事新闻编辑工作。之所以爱上绘画,还与我家乡有关。我的故乡是世界文明的牡丹之乡——菏泽。除了牡丹,菏泽还是绘画之乡。从小就喜欢从小人书里寻找色彩和造型视觉美感的我,从临摹小人书入手,一发而不可收就喜欢上了绘画,当然,也与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用“一心二用”形容当前自己从事文字工作又搞艺术创作的一种生态。对于“一心不可二用”我是这样认为的:高效率的现代社会和千变万化的信息传播,以及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得社会分工愈加明细,这也就表明,在当今务实高效的现代社会大环境中,仅仅依赖单一技能而高枕无忧的立足的现象正在成为过去时;任何一种单一的职业技能都将不再能够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进步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学会“一心二用”,还要学会“一心多用”,把自己全方位的武装起来,才能够应对快速发展的社会进步的需要,所谓“艺多不压身”。正是因为自己有很好的美术功底,所以在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过程中,比别的仅有新闻专业的人在处理文字与版面、结构布局与章法上,及整体统筹上更有优势。反过来,因为自己在文化的深刻认知与理解,又在艺术创作上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在艺术创作上更容易驾熟就轻,特别是在绘画的章法布局、构图、意境的安排上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另外,在自己创作的作品提款上,我本人更喜欢也更习惯自己根据艺术作品的意境创作诗词,让诗文与绘画内容融为一体并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完全与众不同的创作效果。本人在传统诗词的创作上,除了自己的绘画创作题款外,还发布在不同的媒介上,每年创作近千首,也深得广大读者好评。
画家是给世界装点和创造美的使者。如何把牡丹这个题材通过艺术创造展现出其应有的“花中之王”雍容华贵、艳而不俗的气质,正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画者所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尽管我在首都媒体长期从事新闻传媒工作,但在我看来,这些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在对文化艺术的深刻认识上的深度和高度,以及对绘画创作的浓厚兴趣,恰恰成为我进行艺术创作的良好铺垫。
我学画要早于从事新闻传媒。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来,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坚持进行艺术创作,算起来已有三十年的功底了。在首都北京这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多元文化的熏陶下,我选择的职业是新闻工作。1997年开始进入到北京的传媒界。从美术编辑、文字记者编辑,到国内知名学术期刊执行主编,再到在农业部、文化部等所属知名刊物的专题部担任主任编辑与专题部记者等职务,一路走来至今,除了保持着一名“传媒人”的角色外,还以“半个文化人”或“非知名艺术家”的特殊身份,坚持着自己的艺术创作。
经过长时间的创作体验和技法上的大胆尝试,特别是在长期的写生与在花鸟工笔画和山水画的创作上不断揣摩探索,总结出牡丹创作的几点思考:一是必须熟悉牡丹的自然生态和成长规律和结构,也就是“熟”。“熟”就是要有牡丹写生的基础。牡丹和芍药外表上长得很相似,其实有很大差别,花瓣除了多层单层外,还有数百上千的色系变化和品种的分类;另外,牡丹的叶茎很特别,三叉九顶,与芍药、葡萄等都有很大差别,创作者对这些不了解的话,在题材的塑造上的就会限于空泛。二是牡丹创作色彩的运用必须“巧”。所谓“巧”,就是不能把颜色过分地堆砌,要形成不同色彩的层次,通过分层和巧妙布局达到“艳丽而端庄”乃至“不俗”的视觉效果。第三是构图和章法的合理性必须遵循“雅”。很多人认为牡丹画不好就会变俗,而只有在构图、章法、技法上实现疏密开合的美感组合,就能实现大雅不俗的结果。当然,一幅牡丹绘画作品的成功与否,最关键的是画家内心的那幅最完美的图画除了通过以上的技法经验实现在画面上外,创作者的文化底蕴和对作品提供的内涵支撑达不到某种高度,也就是一幅作品所展现的内涵过于粗浅和浮躁,也是很难从“大俗”走向“大雅”的。
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永远没有尽头,在坚持传统绘画的创作上,除了继续不倦的挖掘、发现和描绘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外,我还必须坚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虚心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内涵,从而创作出更多让人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