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285165/c8fbfb65a088cee7.jpg)
焦点讲师五期丁小莉原创分享第612天20190108
王浩威老师在他的书中提到过一名帕金森症患者——著名的音乐作曲家李泰祥先生。之所以对这个信息特别关注,是因为我的一位年长亲戚也得过这个病,并且因此病而抑郁自杀。而李泰祥先生却因心态好,对疾病的接纳而拥有不一样幸福的人生。
年轻时,曾经以迷人的风采而闻名于文艺界的他,在后来的人生中却要面对自己中枢神经的缺损所带来的无法控制的抖动。当王老师因拍摄一个疾病纪录片而访问他时,他已经熬过了数年的疾病生涯了。他豁达地说:反正手抖动不已时,就听听古典音乐,加大幅度地当作是在指挥吧……李泰祥先生也许只是一种适应生活的技巧但是这样的态度背后,其实是对人生的更深沉的领悟。至少他跳脱出世俗狭隘的美的标准。不仅接受自己的疾病,甚至将疾病带来的抖动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微笑或哭泣,都是自己生命所不可或缺的。
摆脱对于“完美”体相的执着,自在的态度让他放松,不再使力刻意去控制,帕金森症的抖动反而明显减少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接受疾病,也不能接受问题。总是想摆脱一切问题和疾病,须不知,智慧的人生都是需要和不完美共存,视失去为一种常态。
王老师说不管精神科还是内科,似乎总是充满了“不必吃药才算正常”甚至“吃药就是不完整的人”的观念。于是糖尿病病人问医生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吃药,高血压的问心脏科同样的问题,精神科也不例外。王老师总是推一推自己的眼睛,回答这些急切求好的心情说:你看看,近视不也是一种病吗?我这辈子注定要依赖这副眼镜,做人生拐杖了。但是日子还是可以很充实啊!
药物或其它类的长期治疗,重要的是自己能否彻底接受,愿意让它成长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能做到,就要深信他自己的人生哲学已经让他有一定的成熟度了,不在需要以别人做正常的指标了。
当我们急于要摆脱困境,往往会像陷入沼泽的人一样,越挣扎就会陷得越深。难怪小师曾经说过要感谢疾病,不要做抗癌标兵。学会和问题共存,接受不完美,人生才会更完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