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伤寒论国学与传统文化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54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54

作者: 侠医世家毛巾哥 | 来源:发表于2018-08-08 09:09 被阅读15次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161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旋覆代赭石汤方

    旋覆花 三两  人参 二两  生姜 五两  代赭 一两  甘草 三两(炙)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解

    吐下之后,心下痞硬。前面讲过这种情况是水与热结在了心下。这一条的证和前面略有不同,就是有“噫气不除”这个证。老往上嗝气,而且嗝气后痞硬也不解除,这是水与气结在心下了。

    看方子,人参,干姜,炙甘草,大枣,半夏,这五味药和半夏泻心汤一样,这是建中降逆的。半夏泻心汤里还有黄芩和黄连两味药是降热的。这里换成了旋覆花和代赭石。因为这里是水和气之结,旋覆花是散结气的。《神农本草经》中讲“旋覆花,味咸,温。主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代赭石是赤铁矿的氧化物,是铁氧化合成的。金石类的药物一般都重镇降逆,引能量下行。代赭石就是这类药的代表。后世的张锡纯善用此药,治顶巅之疾,上盛上逆之疾。妇人难产之际,急服此药,可顺产,我见人用过确实有效,此药重镇破关格之力由此可见一斑。

    前面说过,对于痞结,经方用药是辛开苦破之法。这里的旋覆花主要是辛开,代赭石是破降。药虽不同,其理则一。代赭石没有黄芩,黄连的苦寒,用在这里是合适的。

    原文:

    162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 四两  杏仁 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 二两(炙)  石膏 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注解:

    “下后不解更行桂枝汤”这句话的意思是,下后如果病不解,不一定都是桂枝汤证。如果“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与麻杏石甘汤。

    我们前面学过“无汗而喘”,这是因为没有汗,只能靠加重呼吸来排解肺里面的能量和压力,汗出来就不会喘。这里为什么有汗了还会喘呢?说明肺里有热,有多余的能量,汗出了也不能完全排解,必须要喘来帮忙。如果是热重以至于伤了津液的话,我们可以用白虎汤,这里热并不重,所以只用麻杏石甘汤即可。此所谓“汗出而喘,无大热”。你看《伤寒论》的条文虽极简却极难,也是极客观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人体运行规律。学《伤寒论》重在明白方证后面对的人体运行原理,方可活学活用,否则就只能停留在死对方证的阶段。

    这几味药大家都知道,麻黄是宣通的,能宣通人体孔窍,亦能帮助解表,这都有助于排热的。杏仁也是疏通宣肺的,石膏清热,甘草建中。

    这个方子在小儿温病及肺炎上运用的很广泛,非典的时候也起过大作用。一般偏向于温热的感冒用它都可以解决。那偏温热的感冒有什么症状呢?这里只说了个“无大热”,没有更详细的证。下面补充几点:怕热,口渴喜冷饮或欲多饮,面赤,呼吸粗重,手指放在鼻孔上感觉出来的空气热,屁多大便臭。我们知道,儿科为哑科,后面四点在辨别小儿感冒是热性还是寒性上很有用处。小儿感冒一般热性的多,因为这是人一生中阳气最旺的时候,食欲也旺,一日吃的次数很多,容易食积。《红楼梦》里太医给王熙凤的女儿看病就说,饿一两顿就好,不用吃药。其实不管大人小孩,只要是偏热的感冒可以先不用吃药,只要减食减肉,甚至饿一两顿,就会很快得以控制。

    原文:

    163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逐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 四两(别切)  甘草 四两(炙)  白术 三两  人参 三两  干姜 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注解:

    这个条文是有问题的。

    因误下而成热利,且心下痞硬,这是大黄黄连泻心汤的方证。表里不解,那就要先表后里,可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合大黄黄连泻心汤。这里用桂枝和甘草解表是说的过去的,用干姜,人参是没道理的。

    原文:

    164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渴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注解:

    这也是心下痞和表证同时存在的情况。给出的处理方法是先用桂枝汤解表,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这才是正治之法。

    原文:

    165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注解:

    这里有表证,有心下痞硬(心中似乎不妥当,心中是指心脏;且心中痞硬不能用大柴胡来治,病在上应从上解),有呕吐下利,给出的方子是大柴胡汤。

    这几条证没有一条是柴胡汤的证(呕吐很多情况下都有。柴胡四证之一则为“心烦喜呕”,“喜呕”是指经常性的呕吐,且常伴有“心烦”),为什么用柴胡汤呢?这就要看柴胡汤所主的人体运行原理了。柴胡汤所主为胃弱邪入而上下表里不交通。“心下痞硬”为胃弱邪结,呕和利为上下不交通,“汗出不解”为里外不交通,所以是柴胡汤的使用范畴。有阳明下利,所以用大柴胡。

    原文:

    166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 一分(熬黄)  赤小豆 一分  注:1分约4克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注解:

    所谓“病如桂枝证”,是不是还有其他桂枝汤的证先不管,条文里的“寸脉微浮”和“气上冲喉咽”是类桂枝汤证的。当然,这不是桂枝证,因为“头不痛,项不强”,却有“胸中痞硬”,说明胸中有痞结。那么后面的“不得息”就是气机循环因痞结受限。

    有痞结我们知道,要用苦寒药来下,这里却用吐剂是为什么?因为这个痞结是在胸中,而陷胸汤的痞结是心下。《伤寒论》的大原则病在上从上解,病在下从下解,这里结在胸中,自然是用吐法。

    我们经常讲治病有汗,吐,下三个方法。汗,下用的多,吐法现在不怎么用了。这说明经方医学很多的东西现在都丢掉了。这三个方法其实是顺应人体自己的排病趋势的攻邪原则。药物本身是不能治病的,是帮助人体治病的,如果不顺应这个原则去帮助人体,岂能奏效?

    ​瓜蒂做散剂是吐药。赤小豆是祛湿热排痈脓的药。这两味药都是偏寒凉的药,所以说“此为胸有寒”是说不通的,可能有传刻错误。方后说用豆豉熬稀蘼送服瓜蒂散。豆豉是疏散上焦的,兼有补中的作用,合瓜蒂散的病机。

    《伤寒论》部分药物剂量换算备注:

    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24铢=15.625克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半夏一升=130克

    吴茱萸,五味子一升=50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约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5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ht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