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至简古中医, 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 白话注解, 连载0
- 大道至简古中医, 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 白话注解, 连载0
- 大道至简古中医, 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 白话注解, 连载0
- 大道至简古中医, 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 白话注解, 连载0
- 大道至简古中医, 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 白话注解, 连载0
- 大道至简古中医, 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 白话注解, 连载0
- 大道至简古中医, 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 白话注解, 连载0
-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60
-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70
-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64
侠医世家导读:承接上一章节的何为六经,想要理解张仲景的治病用药思维,必须先理解张仲景六经辩证体系,本章会详细讲解六经辨证体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83582/476745e9d3f8eac7.jpg)
六经辩证将人体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每个层面都有一对阴阳,三阴三阳就是“六经”。
我们知道,后世中医多用五行脏腑辩证,经络辩证等,这些也是《黄帝内经》里的辩证方式。为什么张仲景要在《黄帝内经》之外提出一套六经辩证来指导汤液学呢?想真正理解《伤寒杂病论》的思路,就必须先弄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汤液学是用药物来治病的,所以还是要在药物上找答案。
后世常说某药入肝经,入胆经,入肾经之类。事实上药物不是智能的,不能定位。举例说明,黄芩这味药,苦寒药,后世说它清肺火,清胃火,也有说它清肝火,清大肠火,说法不一,很混乱,都对也都不对,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药物不能单独走到某个脏腑或者某个经络,药物只能走人体的层面。
比如我们吃辣椒,一吃就一头汗,身上也有汗,说明辣椒这味药它是走人体表层。大黄这味药,一吃就腹泻,说明它走里走下。事实上药物最多只能精确到走表,里或者半表半里这几个层面,而不能精确到入肝入肾,更不可能单独顺某经络巡行。药物在人体里作用是粗线条,走大层面的。我们若是用局部的思路去指导用药,反而不准确。
六经辩证体系是针对人体大层面的,所以适用于指导药物治病。《黄帝内经》里的经络脏腑辩证体系主要是指导针灸之类的疗法,这些治疗可以具体定位到某经某穴,以及对应的脏腑。所以《黄帝内经》里讲针灸的多,不出药方。很多人在争论《黄帝内经》里的辩证正确,还是《伤寒论》里的辩证正确?其实都正确,只是分工不一样。
那么这两种辩证的方法是否有矛盾呢?其实在仲景的理论体系里,脏腑经络辩证不能涵盖六经,而六经却涵盖了脏腑经络,因为六经是人体的大层面,大层面里自然包涵具体的脏腑经络层面。
比方说,"太阴"在六经是指"里"这个层面,自然也包含着这个层面相关的脏腑和经络,比如肺和手太阴肺经,脾和足太阴脾经。其它经络脏腑看图就清楚了。这个在临床有没有意义呢?是由意义的,举例说明,胡希恕先生曾总结过,肾腹水用越婢汤有效果,而肝腹水用柴胡方才有效果,为什么?其实从六经的大层面来看经络脏腑就能解释: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83582/8ffd1baf591f04b3.jpg)
六经辨证
肾经被称为足少阴肾经,少阴经在六经里是表经,说明肾经是走人的表层,自然可以从表层论治。越婢汤是治表层的方子,自然治肾腹水有用。
肝经称为足厥阴肝经,厥阴在六经里归属半表半里,可以理解为肝经是走半表半里这个中间层面的,柴胡方是专治半表半里病的,所以治肝腹水有用。
再举个药物例子,在《伤寒论》里常用炮附子温阳,尤其是温表阳。当阴证的出汗不止时,张仲景是用炮附子来止汗的。后世说炮附子是温肾阳。为什么所谓温肾阳的药能止汗呢?因为汗出是表征,而肾经是在人的表层,炮附子温表阳,表阳也能归肾。
这就是张仲景对于六经和脏腑经络的思考方法,他虽然没有在书中明确解释,却是可以通过他的组方用药规律和临证的效果反推出来的。弄懂了六经统经络脏腑的辩证体系,如此一打通,在临证上会有无穷的妙用。
但要切记一点,不可用脏腑经络辩证来强解六经,也不能将六经辩证纳入到脏腑辩证里来理解运用。对于汤液学而言,只能将经络脏腑辩证纳入六经辩证体系里,把它作为人体三个大层面里所包含的具体脏腑经络来理解,作为六经辩证的参考。此主次关系不可颠倒,因为药物之力只作用于人体大层面,不能入局部,仲景之后近两千年,汤液学之失便在此处。
后世用《黄帝内经》里的经络脏腑等理论来解释《伤寒论》,虽然有一定的规律和道理,但是有个问题,对人体而言,我们能够生存,依靠的就是脾胃吸收营养,再通过其它脏器的配合将能量往表层输送,将代谢的废物从里层排出。表里运行是人体最大的运行,是阴阳运行之大法门。
肺炎病人若不能及时解表退烧,24小时内就可能病危。至于五行,五行只是现象,阴阳运行所派生出来的表象。如果不从本质入手,是很难左右表象的,就像太阳从南回归线回来了,我们阻止不了春天的到来,所以张仲景的辩证体系不从五行入手,而是直接入阴阳。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83582/82364ac100dca2ee.jpg)
更重要的是,上古经方医学之法门,也是《伤寒论》的治病理念和后世医学的治病理念的不同之处在于:《伤寒论》不是以方药直接治病,而是顺应人体排病途径,协助人体去治病的,而表,里,半表半里这三个途径是人体排除病邪的天然通道。
针灸火罐类的治病原理也是治的人体表层,由表来治里。几根针扎在体表就能治好体内的疾病,这是一种大道至简的治疗方式,典型古人的大智慧。
为什么古人用汤药和针石来治病,而不是用别的方式?比如我们古来就有中医外科手术,华佗就是代表。"文革时期"还有外国的纪录片导演在中国农村拍到过完全用针灸麻醉的中医剖宫产,这个视频网上就有。为什么我们明明早就有中医外科手术,却不普及这种治疗方式?
其实古人早就认识到人体是可以通过由外治内来治愈疾病的,不需要在人体内部进行伤害性的定点治疗。西医看似大巧,实质上是大拙,上帝创造了疾病这把锁,就一定留下了钥匙,如果治病一定要拆开人体,甚至切除器官,实则是侮辱了上帝的智慧。后世中医独重脏腑辩证,将疾病归结为诸如肝的问题,脾的问题,气的问题,血的问题,然后用药去调这个肝脾气血,这种思维从本质上已经接近西医的定点思维了,而偏离了传统中医真正的大循环整体观,以至于中医越来越背离其真正的传统。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前,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在几百年后的东汉。也就是说在仲景之前,那些经络脏腑五运六气之类的理论早就有了,为什么张仲景要用六经来论病?是因为真正适合汤液学的是六经辩证体系,他才写了这部书来“拨乱反正”。只是张仲景没想到的是,后世医家又用他摒弃的纷乱的理论体系来主导汤液学,甚至很多医家用这些杂乱的理论体系来解读《伤寒杂病论》,以至于中医越来越复杂,方子和药物越来越多,疗效也越来越不理想。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83582/0a49c2b3a548d09c.jpg)
这次白话注解《伤寒论》的立场:
1:万法归一,只为证道,循道而行才不会偏离大道;
2:用张仲景的语境和思维逻辑来解读,绝不引入其不涉及的理论,这样才能确保其理论体系的纯正和解读接近原意;
3:所解读的理法必须放在《伤寒论》的原文里做对比,在组方用药的规律里去印证,做到有理必有据,解读无矛盾无死角,方可不自欺欺人;
4:回溯至《伤寒论》,所有心得皆在临证上运用过,疗效显著,方才确信。
合此四条,方敢言去伪存真,以期破解《伤寒论》的心法和古经方的组方规律,让更多的中医爱好者学会并掌握传统古中医的精髓,造福一方。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