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道德经中比较难理解的一句话,因为老子自己没有给出解释,后人的理解也只能是“妄说”和揣测。
说说我自己的理解吧。
(一)直译
“当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就是丑了,当人们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就是不善了”。
这句的语言很浅,但道理很深,甚至让人感到费解。为什么大家都觉得美就不美呢?就像林志玲女士,大家都觉得她漂亮,实际上好像也挺漂亮的(^_^),或者说“孝敬父母”,大家都觉得是善,实际上好像也挺善的,并没有走向反面,确实不好理解……
(二)个人理解
我理解的这一句,可能老子是想告诉大家:“如果大家都认为是美的或善的,一定是把某个具体的东西或行为当成美的或善的了。”
抽象的东西只能抽象的去理解和评判,只要具象化了,就一定会出问题。举个例子:
我觉得最典型的就是这个“孝”!在读《论语》时就深有体会,孔子在这一点上非常的注意,凡是抽象的东西,他绝对不会随便的去下一个具体化的定义,就像每个人来问“孝”(问“仁”也一样),得到的答案绝不会相同。
比如他会对有的人说,别随便给父母“甩脸子”就是孝了(“色难”的色,指的就是脸色),对另外的人又会说,你小时候生病时父母是什么样的心情,长大了对父母也能有一点儿同样的心就是“孝”了(父母为其疾之忧)……
为什么孔子不直接给“孝”下个定义呢?因为孔子很清楚,像“孝”、“仁”这些东西,都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根本就不能进行具体化和量化,一旦具体化了,同时也就被僵化了,凡是僵化就一定会走向反面!为什么?
因为心灵的本质是灵活而自由的,或者说,也只有自由的心灵才能生发出真正的“道德”和美好的情感。
这就像,在母亲节时因为心疼和感恩母亲而发自内心买了点儿礼物,和被学校老师“要求”而被迫给父母买了礼物的区别。
后者虽然有了行为,但因为未必发自内心,也就无法评价善恶。这个孩子把礼物交给父母时,可能还在埋怨老师干涉了自己花“零花钱”的自由,心理可能还在诅咒父母呢,你能说这是善?
(三)进一步感悟
回到正题,这一句的题眼可能并不在美丑、善恶上,而就在于这个“天下皆知”!
为什么有时会出现,大家都说好,或者都说不好的情况出现?先不说这背后有没有阴谋策划的人,就是这个现象本身,通常也代表了人们认识问题的某种简单化和肤浅化……
就像小孩子认为世界上除了好人就是坏人一样,这种对美丑善恶的“集体认知”,一般都有个具体的“靶子”,反应的都是人们片面的、“脸谱化”的判断。
到这里,可能你会说,认识不准又能怎样呢?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老子说了,这里有恶!后果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不幸的是,这个预言在几百年后的汉朝就被言中了。
当时的儒学,实际上已经被一帮半吊子儒者(董仲舒之流)给僵化了,汉朝的“孝”是被写进法律的,守丧三年等规定几乎是硬性的,很多行为准则也都规定的非常细。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是否行为上都做到了就是“孝”?有个叫王莽的人就钻了这个大空子,为了撺掇王位,这个人的前半生可谓是孝子贤臣的典范,行为上处处注意,自我要求极高,百姓口碑极好,最后几乎是被“全天下人”推上的王位(是个典型的“天下皆曰善”的人)……
不过历史马上证明了他不行,上台之后一系列政策搞的民不聊生,动乱四起,被推翻后,老百姓恨的拿他的头踢球,割下他的舌头炒菜……问题是,早干嘛去了?
“人无善恶,善恶存乎一心”,是否符合美与善,关键看发心,甚至就看对“当下这一念”的把控,如果有好多好多人都说一个“人”是善的,恐怕有问题。
孔子就说过,如果都说一个人好,我得自己看看,如果都说一个人不好,我也得自己看看(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四)总结一下
这句中的“美”,说的不是美丽,而是美德。能被天下人都知道的美德和善行,恐怕有炒作的嫌疑,甚至可能包含着险恶的用心。就像王莽,无论他的行为上把“忠、孝、节、义”做的多么尽善尽美,也掩盖不了一颗“撺掇政权”的祸心。
老子这句就是想提醒大家,要时刻保持一颗省察、独立的心,不要人云亦云。
整句的意思大概就是:“如果天下人都认为某种行为(或某个人)是(有)美德,要警惕恶(的用心)藏于其中;都认为某个行为(某个人)是(有)善行,要想到可能有不善(的动机)藏于其里。”
(五)对我们自身认知的反思
从道德经中,我们不难悟出:
1、真心本身就具足了全部的美德和善行,只要回归它,最多扫清一下障碍就可以了(比如贪欲、愤怒和各种烦恼障碍等),根本无需进行学习和教育,任何硬灌进去的东西都没什么意义,哪怕你教育的内容是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2、评价人甚至不能看他做了什么(当然,做恶的就更不用说了),只能看发心。
可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出现了:
发心,无相无形的,本就是最难看到的东西,俗话说的好,我们又不是人家肚子里的蛔虫,如何才能辨别其他人内心的真假?而不看行为,又该拿什么来评价一个人呢?
绝对的分辨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修出了“他心通”的圣者),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方法就是:要观察一个人无意间表露出来的情感细节。尤其是他对待最亲密的家人的情感和态度。
我总觉得,如果当时汉朝当政的是张居正一类的政治天才,一定不会让王莽篡位成功,因为他犯了一个在真正的儒者看来非常致命的错误:亲手处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而他的儿子到底犯了多大的错误呢?就因为打死了一个家奴。
我们不能以现代人“人命关天”的思维来看待这件事情,那可是奴隶制社会后期的汉朝,即使在这之后的魏晋时期,家奴的命也不能算是真正的人命,典型的故事有个富豪家里的舞女陪客人喝酒时,客人如果不喝就要被处死,有个客人好奇想看看真假,就是不喝,结果连杀了三个女孩……
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下,王莽处死了自己的儿子,只能说明他不希望自己的名节有一丁点儿的污点,先不说是否居心叵测,至少他不是一个心中有真爱的仁者。
当然我也并不是说王莽是坏人(那样的话,人又有善恶了),可以说所有灵魂的本质都是善良的,但灵魂可能会被欲望和情绪蒙蔽,也会做出错误的选择,我们通常所说的恶,指的都是这些错误的选择而已。
能够时刻观察自己的心念,善者随之,恶者去之,就是第一等的人,修心就是这么简单。
仅为拙见,与朋友共享!
2017-03-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