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发了“思维简图”这个app,顺道就建立了一个Q群。初衷很简单:给用户一个反馈意见的地方,同时也能分享一些有价值的东西。Q群自带的功能还是极好的,分享文件、分享图片都很容易。伴随软件用户的增长,Q群里人自然也慢慢多了起来。Q群有一个“半高大上”的名字:“思维大爆炸”——当初也就是受到“生活大爆炸”这个美剧名字的影响。鄙人管理Q群有一个原则:只要你不是发广告的,爱说啥就说啥。有关于软件的问题提上来,自然我会回答。说的内容与软件无关,那也无所谓。反观内省,这样的做法大概是源于我喜爱茶馆、厌恶课堂的心理偏好。
茶馆自然是容易热闹的。茶馆里的闲聊也未必都是东家长西家短,也会有一些关于思考方法、生活态度、心理建设有关的东西。Q群里的成员,90后大概占有一半,甚至还有10%左右的零零后。这不意味着这里的聊天会分年龄层,相反跨年龄层的对话是经常出现的。我厌恶那种“大人说话小孩别打岔”的对话模式。能看到这样的景象,自然心里是悦然的。面对我这般不那么“正统”的喜好,自然会有不小心走进这里的“严肃人士”愤然退群——本群来去自由,慢走不送,有空了还欢迎回来指正批评。
还记得一个周日的早晨,一80后哥们误入我群,观察过一番群友谈话之后开始质疑:这个群的主题是什么?不是说好了跟讨论思维方法有关吗?怎么那么多闲聊的话题。作为群主,自然会回应。回应的内容依然是带有严重的个人偏好:这个群没有主题,有关于软件的问题问我,其它的随意发挥,自己找小伙伴。随后随意抛出一个话题:聊聊肯德基的汉堡。这位仁兄随即进入了话题,谈及到他老婆就在质监站,而且是做食品化验这一块的。据说她把肯德基的汉堡带回家,没有放冰箱,直接在桌上放了一周。结果是惊人的:没有发霉也没有长毛!(肯德基爷爷不要找我,我也只是茶馆里听来的)据此,她得出结论说汉堡里很可能含有防腐剂……一番云云之后,这位“严肃哥”抛出一句话:我以为这里是“堂正之师”,原来都是些闲聊。然后就退了群。
在这个Q群里,我遇见过的“严肃哥/姐”当然不只这一位。有人来了就走,有人来了呆上一段时间悄然离去,有人一直还呆在里面偶尔出来说两句,也有人退了群之后又加了进来。建设一个社区,我们究竟是要“堂正之师”的学堂,还是要叽叽歪歪的茶馆?想来想去,这个问题的本身才是真正的问题!学堂和茶馆我们都应该要,缺一不可。在真实的生活里我们会去“学堂”,也会去“茶馆”。
然而,我们会下意识的更愿意把自己归类于“学堂中人”,鄙视“茶馆”里的市井气与粗鄙,以此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强化自己的存在感。这样的心理现象,我们特别容易在当下的“热门烂片”的评论中看到。被骂得狗血淋头的烂片,却票房是爆棚的。骂烂片的人群里,有人是真正有艺术欣赏力并且自己的确欣赏过许多经典影片的,有人是凑热闹骂两句的而事实上对于经典电影艺术知之甚少的。我相信后者是大多数,后者更像是《皇帝的新衣》里那些人云亦云的大多数。否则,“烂片”又怎么会票房爆棚呢?有人说,我就是为了能骂它才去看看它究竟是什么样的。但是,相信这样的“批评家”毕竟还是少数,否则“批评家”们应该不只是看“烂片”,“好片”必须也不能错过——像《黄金时代》这样追求一些内涵的文艺片也应该他们的存在而票房表现优越吧。在这些评论里,相反我更欣赏那些真实的说出自己是喜欢这部片子的人的。
“烂片”当道,让一部分真正的文艺工作者感到悲哀,悲叹商业逻辑大大冲击了经典艺术。我未必喜欢“烂片”,但也不认为这是“悲哀”。菜场里的商贩之间,在没有顾客来买菜的闲暇时光,相互聊点黄色小段子,或者说说昨夜麻将桌上的得失,这是人之常情,再正常不过的事。难道我们要求他们闲下来都要谈海明威、康德、黑格尔吗?在互联网时代之前,菜场里的声音是上不了媒体的;互联网突然给了“菜场”一个发生的话筒,从这个话筒里传出的声音瞬间就盖过了过去那些“正统”的声音。没有办法,自然规律嘛,人多自然声音大。我们应该做的不是谴责或者鄙视菜场里的“上不了台面”的话语,而是正视它们的存在;我们不需要跟自然规律过不去,自然现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所认为的世界的两极,经历时光的洗礼之后,又会相互融合,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我的观察里,“学堂”里其实也有“茶馆”的市井,“茶馆”里也有“学堂”的哲思。给前者一个栗子:在某次多位商界大佬参加的天使投资人会上,主持人是公认的口才爆棚者,绿色的polo衫立领翻着,举着话筒大声说着:“今天的中国社会有个现象,‘上流社会’也喜欢说点‘下流的事’……”,然后得意的谈起一些关于娱乐圈里的烂事。而给后者一个栗子:在杭州街头一位“皮鞋哥”给我朋友擦皮鞋时,我朋友闲聊着说自己的一个朋友一年能赚6个亿,而“皮鞋哥”慢悠悠的回应一句:“赚6个亿,就有6个亿的烦恼啊。”行文至此,突然想到曾经在《经济观察报》看过的一篇评论文章里的一句话:我们用一些名词来总结我们看到的世界,然而如果我们用这些名词来划分世界却是“危险”的。我们应该明白,划分世界不过是简化我们思考的一种方法,而世界始终是一个复杂的融合体。简化思考之后,不要忘记了思考方法本身是有bug的,你需要对思考的结论保持批判的态度,谨慎施行。
复杂的充满融合的世界里,许多生机勃勃的地界的成功,其实都是不可重复的,就像我们不能重新创建一个腾讯,也无法复制一个阿里巴巴。我们可以去总结,但是总结永远只是“总结”。把总结的条款用于一个新的实践中,我们都会有许许多多的弯路必须要走。弯路不是“代价”,弯路其实是在让你好好的为那些“总结”中存在的漏洞而补课。同样的道理,“学堂”里传授的“堂正之师”的干货,其实都是漏洞百出的。运用它们时,你必须回到“茶馆”里去四处碰壁,然后重新发现许多遗漏的秘诀与奥妙,通过自己的体会来完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