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年龄的六把钥匙:界限、全局、次序和接纳、客观、通情达理。
事情发生在上周四上午,早上因为没有早课,我打算比平常晚一点去学校,在家吃早饭的时候,手机收到一位学生家长发来的微信,微信内容:高老师,你好!我家孩子昨天晚上作业做到12点多钟,早上起不来,不想来上学。
这是班里张同学的妈妈发来的,看到微信内容之后,我心里想法是:怎么可以不来上学,是不是厌学啊,作业怎么可能做到这么晚呢?
随机很快我感觉到家长的这条微信是一条寻求帮助的微信,希望我能给出一个答案。学生出现问题,并且家长告知老师,作为老师不能认识此事跟自己无关,这是一个界限;学生的问题是不是因为仅仅是作业太晚、太困不愿来上学,而有其它原因呢?这是全局;对于学生而言,身体状态最重要,精神状态不佳学习必将受影响,所以要把握好次序。
面对家长的短信,我回复让学生在家在睡一个小时,晚点再来,跟家长简单的沟通之后感觉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
中午午饭之后,我跟这位同学交流了一下,他说昨晚因为做错试卷,多做了一份试卷,所以晚了;我翻阅了他的作业,确实是多做了。看着试卷上有部分难度较大题目他做的非常好,我就先肯定他之后,然后要求他讲解自己的思路,诶!他思考了很久都蹦不出一个字。其实我心里有底的,跟他妈妈沟通中了解到昨天晚上作业过程中一直用手机,所以难题答案是网上搜的。后来我又让他讲解另外的几题,他都不知道。
关于这几道难题,我说难度是有点大的,你如果做不出来我可以理解的。你能跟我讲讲昨天晚上发生了什么事吗?
原来昨天晚上作业确实因为做错试卷,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题目做不出,用手机在网上搜索答案花的时间比较多。
学生反应到,其实它也并不是一定得到正确答案,只是希望能做完。
这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有问题的,为了完成作业,对于不懂得问题采取手机查询,虽然作业看似完成,但是没有了深度思考的能力。也许早上不想来上学开始有点厌学迹象了。
与这位学生的交流中我以一种成年期的心理年龄状态与他交流着,接纳、客观、通情达理的对待,感觉自己也平和了很多,效果也蛮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