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安塞腰鼓》一课前后

我的《安塞腰鼓》一课前后

作者: 大雁的生活和语文 | 来源:发表于2019-03-18 22:15 被阅读0次

聚焦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安塞腰鼓》教学随感

交口县第二中学    吴秀明

2019年3月4日是新学期的第二个星期一,本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像往常一样,我上完晚自习回到家,孩子写作业,我做着琐碎的家务。突然,手机微信嘟嘟嘟的响起来,原来学校群里连发两道通知,3月5日县教研员要到学校来调研,安排听课,语文英语历史三科各有两位老师被点名听课,其中就有我的名字。紧接着的是学校通知让主讲人认真准备,上好常态课,同组教师跟随听课。这无异于一声惊雷打破夜的宁静。自己虽然是一个有着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老师,但是要给上一级调研组做课,还要面对本校的许多同行,多少是不敢轻视的。

首先是上哪一课?开学第一周讲了三课《社戏》《回延安》《桃花源记》。这周《安塞腰鼓》刚起个头,怎么办?明天再开一节新课,还是继续《安塞腰鼓》?第一单元只剩最后一篇《灯笼》,这是一篇新课文,自己不熟悉文本。第三单元紧接的一篇是文言文《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无非就是疏通文意感觉也上不出个新意来。那么索性就从《安塞腰鼓》里挖掘一点价值出来吧。我于是赶紧着手准备。

《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是一篇讲读课文,在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调整为自读课文。以前是和《社戏》《观舞记》《竹影》《口技》放在文化艺术单元,现在是和《社戏》《回延安》《灯笼》放在民俗文化单元。记得以前讲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看视频直播,再听名家诵读只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学生并没有深入文本去品析语言文字。我绝不能老调重弹。

我于是仔细研读文章,经过一次次的素读,我深深地被它吸引。它铿锵的节奏,大段大段的铺陈排比,脆生响亮的短句,动态的描写都令我爱不释手。回想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每次读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立足于语言文字本身。所以,这次我决定把学习目标集中在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已经让学生欣赏安塞腰鼓,疏理了文章结构。学生对安塞腰鼓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因此这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就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安塞腰鼓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安塞腰鼓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透过安塞腰鼓作者所要歌颂和赞美的究竟是什么?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我计划主要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完成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排比的作用,体会长句的酣畅淋漓、短句的铿锵有力。

课堂在此起彼伏的朗读中不断前行,学生们精彩不断。

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仿佛置身于黄土高原,置身于安塞腰鼓表演的现场,大家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连平时不活跃的同学也深受感染,主动站起来朗读发言。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逐渐明白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么多的排比句来表现腰鼓的气势,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感受到了本文语言形式的独特之处,比如不同形式的排比:句子内部的排比、句与句之间的排比、段落之间的排比。伴随排比的还有比喻、对比、夸张,长短句的交错等等。最让我惊喜的是学生能够初步感知这样表达的妙处。本节课目标顺利达成。

这节课后我还设计了一个仿写作业,让孩子们仿照本文的写法写正月十五闹元宵,学生们写出来的东西实在让人刮目相看,这也许就是课堂目标的落实吧!

附学生作品:

听——

是鼓声,是锣声,是人声,混杂在一起,这声音就像一个巨大的玻璃罩,把人们紧紧罩在里面。只能听到的是鼓声的汹涌!锣声的沸腾!人声的热烈!它活跃、强盛、火烈,是生命奔腾的力量!如春雷,惊天动地;如暴雨,酣畅淋漓;如大河,一泻千里;如狂风,排山倒海;如小调,抑扬顿挫!这片小小的体育场,爆出一场多么热情、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表演哇——威风锣鼓!

(248班 刘素佳)

大街上,“咚-—咚—咚—咚”的沉重的鼓声不绝于耳,回荡在高空中;“咚咚—咚咚”急促的鼓声轻快有力,碰撞着跳动的心脏;“咚!咚!咚!咚!”激昂的鼓声响彻云霄,冲荡着困倦的灵魂。

百十个汉子穿着白色小褂,黑布长裤,齐刷刷地站成一片。

他们紧紧地握着鼓锤,尽情地挥舞着手臂,他们的身体随着鼓锤有节奏地摇摆着,任凭鼓锤如疾风骤雨一般肆意地砸在牛皮鼓面上,发出“咚!咚!咚!咚!”的沉重的响声。

                                  (248班刘欣怡)

虽然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但回头看课堂,还有许多有待优化的环节。比如第一节课梳理结构,整体感知安塞腰鼓这个内容和第二节课的第一个问题有些叠床架屋的感觉,完全可以把两节课整合成一节课。课堂追求永无止境,我也只能在缺憾中不断努力了。

相关文章

  • 我的《安塞腰鼓》一课前后

    聚焦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安塞腰鼓》教学随感 交口县第二中学 吴秀明 2019年3月4日是新学期的...

  • 安塞腰鼓

    认识安塞腰鼓,介绍安塞腰鼓。看视频,谈安塞腰鼓给你的感受。粗犷,豪放,原始,恢宏,壮观,气势磅礴,沸腾。怎样来写安...

  • 朗读,语文课堂的安塞腰鼓

    朗读,语文课堂的安塞腰鼓 ——评王君老师《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陈群 没有亲临现场观看安塞腰鼓表演,但刘成章的文字《...

  • 安塞腰鼓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 安塞腰鼓

    太阳,透过高粱的叶子 折射在少年们的脸上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它们的衣衫 ...

  • 安塞腰鼓

  •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描绘了黄土高原上壮美的舞蹈,特殊的地理风貌与民风民情造就了鼓与人的完美契合,刘成章此文旨在表现“人借鼓...

  • 安塞腰鼓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其中在厚重的黄土高原,不仅孕育了自由活泼的陕北民歌“信天游”,...

  • 安塞腰鼓

    ①内容 一群后生茂腾腾,豆角南瓜也蓄能。羊肚手巾红腰带,擂起腰鼓就忘情。 舞姿变幻光与影,黄土高原显厚重。鼓面震动...

  • 周勇//12.09大雪三日//诗词三首·陕西特色民俗文化之安塞腰

    题记:安塞腰鼓,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传统民俗舞蹈。安塞腰鼓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安塞腰鼓》一课前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pi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