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在读书群里和大家一起读书时写的读书心得。
定位书名:《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
《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这本书,是一本经典之作,作者杰克·特劳特和艾·里斯,是全球最顶尖的营销战略家,营销史上的传奇任务,他们在1969年率先提出了定位理论。
这本书过于强调“第一”,强调“名字的作用”。其实,我对这个观点,并不十分赞同。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到作者提出的一些想法,对于我们做品牌推广和营销也还是有启发的。
例如:
品牌名字无比重要——这一点作者不厌其烦举了无数例子,虽然这些例子对我们来说感觉稍微遥远了一点,但是这个观念,值得我们重视。
这一点,让我联系到的,是我们的产品——每一本图书的书名。很多读者都发现了《未来简史》火起来之后,好几本《未来简史:……》出现了。书名比之于很多产品,更不需要必须商标注册,所以,即使完全同名,一般也没人管。所以,一本畅销书一出,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李鬼书”就蜂拥而至。甚至就是这个《定位》,都有好多本。
我不想这样做。我只是觉得,太没有智慧了。
但是,这些书名,看起来是符合了“定位”理论的。当“第一”出现之后,去和“第一”产生联系、让用户看到你想到“第一”,都是一种营销策略。这可能也是“模仿者”能够取得较好市场的一个原因吧。
成为品牌领导者——第一的位置占据用户心智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成为第一,要创造一个新的门类当第一。第二要尽量去和第一“扯上关系”。为了成为领导者,哪怕为整个行业做“广告”(例如孟山都为化工产业正名)也是非常值得的。
企业需要定位,个人更要定位——大家普遍将最后两章关于个人定位和找到人生中的六匹马是这本书的精华,我也赞同。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品牌的掌握者,但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掌握者。
以出版社而言,纸书是一个在走下坡路的方向。目前,越来越多的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在意一本书长得什么样,他们用各种方式读书,更用各种渠道获取书里的知识。
但是很多依然坚守“纸书”不败信念的编辑,会跟我争辩,他们读的电子书,也是我们纸书的延伸,版权还是我们的。这一点,我同意。目前来说,还有很多读者愿意买纸书。所以有一个做互联网的好友曾经笑话我——hi,你们出版社的互联网+是不是就是到京东淘宝上去卖书啊?——虽然我嘴上大声说“NO,我们还做很多!”——但是,其实我知道,出版社当下互联网+做得最多的事情,确实是在研究怎么样在网上多卖几本纸书。
当越来越多的阅读平台把纸书只是把纸书搬到手机上的时候,确实,我们作为图书编辑还可以窃喜——那版权也是我们的。但是,当各种自媒体平台、网络原创平台——像简书、天天快报、今日头条、百家号、百度阅读……那些已经不是我们的了,而且大部分作家们,分享本身已经给他们带来足够的快乐,他们不再觉得自己必须去找出版社出书了。
作为出版人,我们还不得不承认的是,图书作为知识类产品,原创的价值最高,价格却最低。
所以,从个人的定位而言,作为一个图书编辑,一定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我们能够为作者提供的,除了一本看起来“高大上”的书以外,还有什么?
以我个人的思考,那就是,一定不能再局限在纸书本身。除了在原创平台上发现优秀作者、打造更好的产品,出版人,不能再把自己想象成版权内容的核心载体、基础载体。实际上,纸书,只是现代新媒体矩阵上的一个小小节点。
图书编辑不能再把自己定位为“编辑”,不能再站在出版社、站在自己小小的出版平台的角度看作者。而是应该把自己定位为服务,定位为为作者提供帮助的全媒体的版权经纪人。用新的定位去思考——什么样的平台更适合这个作者,这时候,我们可能会打开我们的视野。布局自己的媒体矩阵,帮助图书作者把内容的价值以与新技术匹配的形式外延到广阔的网络空间。
从“夕阳”的纸书,到“朝阳”的全媒体——帮助作者出个作品,而不仅仅是书——这就是学习《定位》之后,我给自己作为“图书编辑”转型的新定位。
(书香云舍原创作品,转载需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