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些业内的朋友们说起知识付费平台与图书出版。
知识收费其实由来已久,为什么好像忽如一夜春风来,一下子成了风口?
可以说,广义的付费知识自古有之。从孔子赶着马车到处讲学;到小县城里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者会成为当地名流,被很多人奉为上宾,请客吃饭、听他分析天下事,眼前事;再到前些年经济管理专家们到处跑场子,一次讲座收入不菲……只不过,传统经济时代的那种付费知识分享模式,分享的区域非常有限、也不能为分享者找到足够多的消费需求者。而分享经济跨地域的大平台和点对点的分散模式实现了这一点。在知识分享的平台上,学有所长者可以在自己家里讲,并被全世界希望得到这些知识的人听到、看到。最近互联网知识产品和分享平台层出不穷,好像一下子成了风口。
我深信“知识分享”确实是个大风口。不过,知识分享,是一件非常有情怀的事情,所以,创始人们基于情怀的知识分享虽然红红火火,有很多赢利模式似乎并不清晰。分享经济的初衷,是“更环保”和让“剩余价值得到充分利用”,既然如此,似乎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不求拥有、但求使用的分享经济价值观越普及,那么对知识产品的学习需求会增加,而购买需求却可能减少。
原创图书曾经是最底层最便宜的版权产品
将平台转化成传统产品——图书、影视剧等,成为内容分享平台寻找的一条出路。这是一条短期来看还不错的路,因为,大众多少年的读书习惯让大家还是更愿意为“纸书”买单。
作为出版人,我觉得不得不承认的是,图书作为知识类产品,原创的价值最高,价格却最低。到目前为止,95%的书,是按照“纸张的价格”而不是“知识的价格”定价的。这常常让出版人感觉到内心苦涩。
而现在,随着原创内容平台的大量出现,很多情况下,原创作品——最初的版权——已经不是图书了。率先发在网络平台上的作品成为最基础的原创作品,而且可能平台作品,代替图书成为了价格最低的知识作品形态。
假如我是一个小说作家,在简书上我发了篇小说。
——我免费在电子平台发布原创(也许收获10元、20元赞赏),所以价格就是几十元;
——有一天,出版社看好内容并且出版成书,卖了几千册,我终于有了一笔虽然不多聊可自慰的版税收入;
——又有一天,被某影视公司发现买了版权,陡然有了十倍甚至几十倍于图书版税的收入;
——影视剧中的形象被开发成了游戏、玩具等等衍生产品,我的版税收入和提成源源不断。
我终于可以躺着收钱了。
(当然,这只是午休时间的一个梦想。)
为什么价值最高的原创知识产品形态,在知识产品的产业链上价格却最低?
其实,这是资本经济时代的必然,越是需要更多资本投入、有更高的制作和生产门槛、更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阶段,产品的价格才越高。
不仅仅知识产品,在资本经济时代,所有的产业基本上都是这个规律。在我的中原老家农村,亲戚告诉我,一亩地的粮食一年只落下600元的收入。对比“小麦——面粉——馒头——法式面包”这样的产品链,就会发现,生产原创图书的出版人,就是种小麦的农民,虽然小麦这样的原料不可或缺,却无论如何也卖不出法式面包的高价。
既然是现实的经济规律,除了尊重,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一个出版人所能做的事情大概只能是:
要么坚持生产更多更优质的“小麦”;
要么让自己也参与到“法式面包”的制造环节中去。
***************************
书香云舍的相关出版专题文章:
网友评论